而立前的平庸人生

在古代,學而優則仕被奉爲圭臬,很多貧民子弟若要改變現狀,基本都只有走科舉這一條道。曾國藩的祖父曾玉屏也不例外,他將改變家族現狀的願望寄託在了後輩身上。他傾其所有、不惜血本,供養長子曾麟書讀書識字,可是,曾麟書實在缺乏讀書的天賦,儘管他挑燈夜戰、堅持不懈,但連考十七次秀才都失敗了。子輩無望,曾玉屏又將希望寄託在了長孫曾國藩身上。一開始,曾國藩讀書也很喫力,但在23歲那年,他的人生因中了秀才迎來了轉機。隨後,他的人生可謂是一帆風順、節節高升:來年中舉人,五年之後又中了進士,一路殺進了翰林院,奪得翰林院庶吉士一職,在今天,這個職位相當於科學院的博士研究生,不可謂不厲害。

然而,剛過而立之年的曾國藩在做人做事上,其實有着諸多的不完美。他在日記中記下的以下三點,可謂是每個年輕氣盛的人都有的瑕疵:

一、心氣浮躁、難以靜心思考

剛去北京的那兩年,曾國藩整日混跡於社交場合,在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回家後也是慵懶閒散、怡然自得,從不會思考人生。空閒時間不是下棋就是聽戲,反正不會做任何提高自我的事。

二、傲氣太重、修養不夠

其實,曾國藩並不算是一個天資聰穎的人,或許是前些年因不斷在考試中拔得頭籌,人生過得太順利了,其傲氣也隨之而來,人人見他一副自滿的樣子都不由得嘀咕幾句,而曾國藩也是不甘示弱之人,在道聽途說有關自己的閒言碎語後,好幾次都差點與人動手,甚至還與朋友大幹過幾架。

三、心口不一、言不由衷

經常遊走於社交場合的曾國藩也引來了一身壞習氣,不是吹捧別人就是顯擺自己,誇誇其談,不切實際。其實,曾國藩這些缺陷在今天的年輕人身上真的太容易看見了。

而立之年是曾國藩人生中的轉折點。當時,他帶着一身陋習進京,在遇見了京城諸多才子佳人後,才發現自己不過一粒蒼粟,不值一提。若不洗去傲氣並加以改正,就很容易被官場淘汰。再加上,他發現京城人的氣質與家鄉人的氣質大有不同,他們不僅嚴格要求自己,還真誠善待他人,面對變動不居的外界社會,也能做到水波不興,不爲所動。

從前,曾國藩的目標僅是完成祖輩願望,積累財富,獲得聲望,光宗耀祖。但結識了一羣更加優秀的人後,曾國藩便頓悟到人生還有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可以追求。於是,他爲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立下了“學作聖人”之志,開始對自己進行一個脫胎換骨的改造,常用的辦法是“日課”。

自此後,不論是喫飯睡覺,還是讀書寫字,他都對自己有着嚴格的要求,時刻進行自我監督,不固步自封,也不越池一步。爲了對自己的生活了如指掌、全盤把握,他每天都用寫日記,反省自己的一言一行,如若發現不符合聖人的要求,便會着重記載,以便日後深刻反省。從浪蕩子到“書呆子”,其實轉變沒那麼容易,曾國藩也爲此下了不少功夫,下了很大決心才決定戒掉“社交生活”,以縮小圈子,靜心思考,修身養性。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曾國藩慢慢磨練出了自己的耐心和韌性。他的一生,是不斷挑戰自我的一生,因此才能看見脫胎換骨後的那個自己。他的氣質和本領,都是通過後天的努力慢慢造就的,所以我們還有什麼理由吹捧天賦、貶低努力呢?

年過三十的曾國藩,每日都在不停地苛責和要求自己,不斷突破自我,以達到更高的高度。儘管後來曾國藩公務纏身,但因爲他的毅力和恆心,也一直堅持每日讀書和寫日記。在不斷的反省過程中,他也遇見了更加通透的自己。不論是待人接物還是自我評判,他都顯示出了寬大胸襟、博大胸懷,真誠和周到漸漸成了朋友們對他的評價。經過多年後的磨練,他在四十六之時,終於開始對自己的品性作出肯定。他給自己做出了一段總結:四十六歲之前做什麼事都沒有恆心,近幾年來引以爲戒,現在無論大事小事,都可持之以恆、善始善終

曾國藩的一生,從庸俗到平凡再到超脫,他活出了真正的自己。天資不算聰穎,天賦不算過人的他,憑靠自己堅強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拔地而起建立了屬於自己的萬丈高樓。這平地我們可站立,這高樓其實我們也可抵達,那麼如何抵達呢?或許只有曾國藩才能知道其中真意,傳授有效方法。至於怎麼獲得這些方法,自然要去看看曾國藩花費畢業心血所著的《曾國藩全書》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