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王朝建立兩年後,周武王勞病而逝,其子周成王年幼,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和上卿召公奭輔政。當時,西周天下很不穩定,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決定分陝而治。

分陝的具體位置,在史籍《水經注》中記載爲以陝城(陝陌)爲界,而在史籍《括地誌》中則記載爲以陝塬爲界。

這樣,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發展的領地;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爲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

當年周召二公商定,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於分界之處,稱作“立柱爲界”。據史籍《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周召分陝石柱”原立於陝塬(今河南陝縣張汴塬),後移至陝州北城牆上,唐朝時期有人作銘於上,謂“周召分陝所立界石”。考驗其字,屬於唐朝武則天時期所勒。今名漫漶,字剝蝕脫落不可復識。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3月,“周召分陝石柱”北移至陝州民衆教育館。1957年因三門峽大壩蓄水,陝州城屬淹沒區,移至人民公園。1967年移至市圖書館。1977年移至文化宮。1981年移石於三門峽博物館,當時石柱位於院子正中間。1988年移到車馬坑塑像展廳門口的水池旁保護收藏。2005年7月20日,採用封閉式保護。

據歷史學、考古學、地質學專家考證,“周召分陝石柱”是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最早一塊界石。古籍所稱“陝西”,即指今河南省陝縣以西的地區。元、明兩朝之後,陝西省之得名亦源於此。

周、召二人“分陝”後,派族中貴族前去管理,稱爲“分陝之重”。重:重任,即指朝廷委任守土的重臣,當時指周公、召公分陝而治,後泛指指朝廷對守土重臣的委任。

2

《史記》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詠之,作甘棠之詩。”

分陝而治後 ,周公主管軍事,領兵平叛,遠途東征,開疆闢地;召公則主內,處理朝政,行禮樂、施教化,衛戍皇室,處理訟訴,協調諸侯關係。

召公長駐鎬京,輔佐成王,具體處理朝政。召公理政能體恤民情,勤政愛民,常深入基層察訪,問政於阡陌之間,訣訟於甘棠樹下,寧勞一身而不勞百姓。每每輕車簡從,粗茶淡飯,拒絕官吏們的盛情款待。處理政務公道正派,爲人和藹可親,百姓非常感動,特別敬仰,於是就編了首民歌,以抒胸懷,這首歌后來收到了中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裏,篇名爲《召南·甘棠》,歌詞是“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敗,召伯所說。”

原詩的意思是:繁茂的甘棠樹呀,不要剪伐它,召伯在這裏住過。繁茂的甘棠樹啊,不要彎折它,召伯在這裏休息過。繁茂的甘棠樹啊,不要毀壞它,這裏是召伯教化百姓的場所。

這首歌由於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所以很快唱紅了陝塬,傳遍全國。而古陝就正是這首歌的原創地。

毛詩序:“《甘棠》,美召伯也。召伯之教,明於南國。” 《左傳·襄公十四年》:“ 武子之德在民,如周人之思召公焉,愛其甘棠,況其子乎?””杜預 注:“召公奭聽訟,舍於甘棠之下, 周人思之,不害其樹,而作勿伐之詩,在《召南》。”

由此而有成語甘棠遺愛。甘棠,即棠梨;遺,留;愛,恩惠恩澤。舊時讚頌離去官員的政績,或對離去之人懷念,常用此語。

召公清政愛民的思想影響廣泛而深遠,歷代都有無數讚頌召公甘棠的詩歌。孔子也非常推崇召公,教育他的兒子伯魚說:“做人一定要以召公爲榜樣”。又道:“我看見甘棠就像看見宗廟一樣肅然起敬。” 唐太宗、唐玄宗、唐朝的大詩人杜甫、李商隱等等,都有熱情的頌詩。

唐貞元9年(公元794年),德宗皇帝還到這裏的召公祠舉行過非常隆重的祭祀大典,《欽定全唐文》中載有貞元中官陝虢都防禦判官崔教撰寫的《召伯祠碑記》,詳細記載了召公的功德和那次大典的盛況。

後來敬仰召公竟成了的時尚,連清代的慈禧太后也爲“甘棠遺愛”親筆題匾,以爲自己臉上貼金。

近代和當代名人名士寫的頌詩更多。目前,全國十七個省市都有紀念召公的景點。

3

召公之所以能留下甘棠遺愛的佳話,是與他突出的敬德保民思想分不開的。

夏朝尤其是商朝的滅亡,使得周人開始懷疑“天命”,意識到“德”和“民”的重要性,從而提出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這一思想不僅在當時起到了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而且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召公雖然不是這一政治思想的最早提出者和唯一闡述者,但起碼是這一政治思想的積極倡導者和身體力行者。

《尚書》中有兩篇文章詳實地記載着召公的“敬德保民”思想。一篇是《旅獒》,文中講,武王克商後,許多小國都來進貢,其中有一名爲“旅”的方國還進獻了一隻獒。召公於是就勸諫武王說:“嗚呼!明王慎德,西夷鹹賓。無有遠邇,畢獻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於異姓之邦,無替厥服;分寶玉於伯叔之國,時庸展親。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貞。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志以道寧,言以道接。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民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不育於國。不寶遠物,則遠人格;所寶惟賢,則邇人安。嗚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爲山九仞,功虧一簣。允迪茲,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這段話的意思是:聖明的君主只要敬重德行,四周的國家就會前來歸順。無論遠近,他們都給您貢獻物產,但是這只是一些可供衣食器用的東西,所以一個賢明的君主不應該沉湎於犬馬寶物之中,而應當把這些東西賜給異姓的國家,使他們不會荒廢政事;賜給同姓的國家,以展示友愛之情。人們並不輕視那些物品,只以德意看待那些物品。輕易侮慢官員,就不能讓他們對您盡心;輕易侮慢百姓,就不能讓他們對您盡力。不被歌舞女色所役使,百事的處理就會適當。戲弄人就喪德,戲弄物就喪志。自己的意志,要依靠道來安定;別人的言論,要依靠道來接受。不做無益的事來妨害有益的事,事就能成;不重視珍奇物品,百姓的用物就能充足。犬馬不是土生土長的不養,珍禽奇獸不收養於國。不寶愛遠方的物品,遠人就會來;所重的是賢才,近人就安了。啊!早晚不可有不勤的時候。一個聖明的君主應當隨時隨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千萬不要忽視一些細小的行爲。因爲良好的品德是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這就好比築起一座百尺高的山,土要一筐一筐地堆積。可是如果最後一筐土沒有堆上去,這座百尺高的山也就沒有完成,所以千萬不能功虧一簣。真能做到這些,則人民就安其居,而周家就可以世代爲王了。

《旅獒》雖然被看作是《僞古文尚書》中的一篇,但其文字或僞,其事則不一定就僞。對於瞭解周初及召公的思想來講,此文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何況文中的“玩人喪德,玩物喪志”和“爲山九仞,功虧一簣”等成語早就成爲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珠了。

4

另一篇是《召誥》。其真實性世所公認。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公代理政事七年還政於成王,成王派遣召公重新營建洛邑,隨後周公也去了。經過視察和龜卜,周公認爲洛邑是周王朝統治天下的適中地域。後來成王也到了,同意周公、召公的決定。於是召公率領各國諸侯拜見成王,並向成王分析了當時的情況,讚美成王居住洛邑治理天下的決定,又勉勵成王施行德政,愛護百姓,發揚光大文王、武王開創的業績。史官記錄營建洛邑的過程和召公的誥詞,名叫《召誥》。王國維說:“此篇乃召公之言,而史佚書之以誥天下,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義大法,胥在於此。”(《殷周制度論》)這是研究周初政治思想的重要文獻。

召公的原話是:“嗚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惟王受命,無疆惟休,亦無疆惟恤。嗚呼!曷其奈何弗敬?天既遐終大邦殷之命,茲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後王后民,茲服厥命。厥終,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攜持厥婦子,以哀籲天,徂厥亡,出執。嗚呼!天亦哀於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相古先民有夏,天迪従子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時既墜厥命。今衝子嗣,則無遺壽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謀自天?嗚呼!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王不敢後,用顧畏於民碞;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時配皇天,毖祀於上下,其自時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王先服殷御事,比介於我有周御事,節性惟日其邁。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茲二國命,嗣若功。王乃初服。嗚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貽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歷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於天下,越王顯。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曆年,式勿替有殷歷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這段話的意思是:啊!皇天上帝改變了天下的元首,結束了大國殷的福命。大王接受了任命,美好無窮無盡,憂患也無窮無盡。啊!怎麼能夠不謹慎啊?上帝早就要結束大國殷的福命,這個殷國許多聖明的先王都在天上,因此殷商後來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夠享受着天命。到了紂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隱藏了,害民的人在位。人們只知護着、抱着、牽着、扶着他們的妻子兒女,悲哀地呼告上天,詛咒紂王滅亡,企圖脫離困境。啊!上帝也哀憐四方的老百姓,祂眷顧百姓的命運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趕快認真施行德政呀!觀察古時候的先民夏代,上帝教導順從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現在已經喪失了王命。現在觀察殷代,上帝教導順從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現在也已經喪失了王命。當今你這年輕人繼承了王位,沒有多餘的老成人,考求我們古代先王的德政,何況說有能考求無意的人呢?啊!王雖然年輕,卻是元首啊!要特別能夠和悅老百姓。現在可喜的是:王不敢遲緩營建洛邑,對殷民的艱難險阻常常顧念和畏懼;王來卜問上帝,打算親自在洛邑治理他們。姬旦對我說:”要營建洛邑,要從這裏以始祖后稷配天,謹慎祭祀天地,要從這個中心地方統治天下;王已經有定命治理人民了。’現在可喜的是:王重視使用殷商舊臣,並使他們親近我們周王朝的治事官員,使他們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長。王重視造作新邑,不可以不重視行德。我們不可不鑑戒夏代,也不可不鑑戒殷代。我不敢知曉說,夏接受天命有長久時間;我也不敢知曉說,夏的國運不會延長。我只知道他們不重視行德,才過早失去了他們的福命。我不敢知曉說,殷接受天命有長久時間;我也不敢知曉說,殷的國運不會延長。我只知道他們不重視行德,才過早失去了他們的福命。現今大王繼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們也該思考這兩個國家的命運,繼承他們的功業。王是初理政事。啊!好象教養小孩一樣,沒有不在開初教養時,就親自傳給他明哲的教導的。現今上帝該給予明哲,給予吉祥,給予永年;因爲上帝知道我王初理國事時,就住到新邑來了。現在王該加快認真推行德政!王該用德政,向上帝祈求長久的福命。願王不要讓老百姓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殺戮來治理老百姓,纔會有功績。願王立於德臣之首,讓老百姓效法施行於天下,發揚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勞憂慮,也許可以說,我們接受的大命會象夏代那樣久遠,不止殷代那樣久遠,願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帝的永久大命。

在誥詞中,召公徵引夏、商兩代因爲不敬德而早早喪失天命的慘痛教訓,明確宣稱:“我不可不監於有夏,亦不可不監於有殷”,反覆勸諫成王“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誥詞把“敬德”、“保民”與“天命”聯繫在一起,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文中表達的憂患意識十分強烈,感染力甚強。

5

如果說上面所說的《尚書》中的兩篇文章更多突出了召公的“敬德”思想,那麼《詩經》中的兩首詩則更多地突出了召公思想中“保民”的一面。一首是《大雅·卷阿》。

《汲冢紀年》:“成王三十三年,遊於卷阿,召康公從。”此詩所記,當即爲此次出遊。《毛詩序》說,此詩爲“召康公戒成王也”。朱熹《詩集傳》認爲是“(召康)公從成王遊歌於卷阿之上,因王之歌而作此以爲戒”。

詩中有這樣一段:“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於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於庶人。”翻譯過來就是:青天高高鳳凰飛,百鳥紛紛緊相隨,直上晴空迎朝暉。周王身邊賢士萃,聽您命令不辭累,愛護人民行無虧。這裏的“媚於庶人”顯然是“保民”的另一種說法。

另一首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甘棠》了。關於這首詩,《韓詩外傳》中寫道:“昔者周道之盛,邵伯在朝,有司請營邵以居。邵伯曰:‘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於是,出而就蒸庶於阡陌隴畝之間,而聽斷焉。邵伯暴處遠野,廬於樹下,百姓大悅,耕桑者倍力以勸,於是歲大稔,民給家足。其後在位者驕奢,不恤元元,稅賦繁數,百姓睏乏,耕桑失時。於是詩人見召伯之所休息樹下,美而歌之。《詩》曰:‘蔽茀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此之謂也。”

“嗟!以吾一身,而勞百姓,此非吾先君文王之志也。”這是一種何等的“保民”情懷啊,即使放在今天,不依然是擲地有金石之聲嗎!(文:高曠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