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句詞講的是劉義隆發動元嘉北伐,本想着一舉平定中原,卻遭到了北魏的強烈反擊,將劉宋大軍打回了長江以南。

其實三皇子劉義隆本人在經濟和政治上還是很有一套的,不過是軍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間,他的上位也是伴隨着無盡的朝堂爭端。

劉寄奴本着"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將大兒子劉義符選定爲接班人。不過只坐了兩年的皇位就被羣臣罷黜,年僅十九就離開了人世。而劉宋建立政權之初,身爲三皇子的劉義隆,爲何會被推上皇位呢?

(一)、主少國疑羣臣亂,權力皆由大族佔

氣吞萬里如虎的劉裕,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自己剛去世,兒子就被臣子們殺掉。他出生於寒門,大半生都在征戰殺伐之中,娶妻生子之時,已經接近英雄遲暮,而古人的壽命大都很短,所以在他去世之時,大兒子都沒有成年,自然也沒有威懾力。

此外,他出身寒門,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而且又忙於事業,沒有顧及到對孩子的教育。等到劉義符掌權時,大家才發現,這個孩子已經長"殘"了。

1. 遊戲無度終不行,百官見狀皆不服

"少帝體易染之質,稟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從其志。嶮縱非學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劉義符是個不折不扣的紈絝子弟,他就如同靠着父親起家的暴發戶一樣,終日一片玩心不改。尤其是劉裕病危之際,那更是肆無忌憚。

劉寄奴臥牀不起,身爲兒子的劉義符卻依舊是我行我素,甚至比以前過的更加快活。他非但不去牀前照顧,反倒是整日飲酒食肉,狎暱羣小,全無哀慼之心。在他眼裏,自己就是個孩子。等到繼承大統以後,仍然沒有絲毫的改變。

可徐羨之還有謝晦這些老臣們,看在眼裏,恨在心裏。本來大家就都是東晉的舊臣,看着東晉氣數已盡纔跟的劉裕。如若再讓劉義符這麼胡來下去,那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很快就會毀於一旦。何況,北邊的鮮卑人已經在蠢蠢欲動,隨時準備南下。

"六月癸丑,徐羨之等使中書舍人邢安泰弒帝於金昌亭"。不論是爲國還是爲自己,廢掉劉義符的這個做法還是很正確的。否則,北魏肯定會利用這個時機,揮師南下。

2. 三子繼位,乃衆望之所歸

劉義符是劉家的大哥,他還有個二弟名爲劉義真。此人雖然與謝靈運等人關係和睦,不過素來與徐羨之不和。按照常理而言,既然嫡長子不行,按順序肯定能輪得到劉義真。而且他也不像大哥那樣劣跡斑斑,反而頗有才華。

不巧的是,朝堂主事之人乃徐羨之。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仇人上位,如果劉義真上來了,肯定會清算自己。這種情況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徐羨之先下手爲強。"徐羨之不欲劉義真即位,利用劉義真與少帝不和睦,奏請廢其爲庶人,徙新安郡。"

如此一來,按照順序,就已經排到了老三劉義隆。其實,朝臣們還有更多的選擇。比如年紀尚有的老五劉義恭敬,或者是從劉裕的兄弟們當中選拔。就像後來的趙宋,太祖皇帝明明有兒子,但還是選擇了兄終弟及。當然,燭影斧聲那夜,發生了什麼,後人無從知曉。

那麼劉義隆,到底憑藉着什麼能夠順利繼承大統?

(二)、最佳人選,名正則言順

"八月丙申,車駕至京城。丁酉,謁初寧陵,還於中堂即皇帝位。"當時的劉義隆身在江陵,他聽聞皇兄被殺的消息以後,十分震驚。

而面對來迎接的傅亮等官員時,也是十分緊張。他害怕,這些人是來將自己置於死地的。可見,劉義隆本人也沒有想到,自己可以榮登大寶。

1. 順位繼承,於情於理都合規矩

古人,那是非常講究正統性的。劉義符雖然是通過繼承得到的皇帝,不過能力實在不行,國家早晚會亡在他的手上,所以被人廢黜,斬殺。按照順序,應該是劉義真上。不過掌權的徐羨之,不希望自己的敵人上位,所以他也在排除之列。

既然老大和老二,都有問題,那麼怎麼排也該排的到老三了。畢竟,前兩個人都失去了當皇帝的資格,扶持劉義隆上位,那是理所應當的。如此一來,不論是衆人還是皇族,都不會有異議。兩個哥哥都不行,自然就輪的到他了。

不過這其中也有徐羨之的功勞,若不是他力挺劉義隆,想必劉義恭,就會上位了。可此人是劉裕的第五個兒子,他前邊還有哥哥。扶植他,不合理不合法。劉義隆上位是包括皇族,百官還有權貴階級,都能夠認同的結果。不說別的,最起碼名號很響亮,不會有人提出異議。

2."矬子裏面拔將軍"

"侍中程道惠勸立第五皇弟義恭,羨之不許"。劉義恭當時只有十二歲,若是推舉其上位,那麼很好控制,大臣們可以繼續的我行我素,把持朝政,將其當作傀儡般對待。而他之所以不行,就是因爲年紀太小,這些亂臣們的陰謀詭計會被人指點。

大家會說徐羨之還有謝晦這些人,打着爲國着想的旗號,行利己之事。表面上是擁立劉義恭,其實就是想長期的把持皇權。而且,皇族的勢力,已經非同小可。劉家並不是衣冠墜塗炭的司馬家,他們的勢力已經凌駕於世家大族之上。

而劉裕的那些叔叔伯伯裏面,沒有能夠獨擋一面者,且大都年老體弱,時日無多。他們怎會放心辛苦打下來的國家,傳到病秧子的手中。

而劉裕只有一個兄弟,名爲劉道憐。此人和自己的大侄子很像,都是隻知道紙醉金迷之徒。顯然,他也不是亂臣們的目標。

他們想找的是那種工具人,就像漢獻帝一樣。既不會打擊朝堂上的大臣,又不會禍亂綱紀。大家說什麼,他就聽什麼。因此,劉義隆是非常符合他們理想的人選。劉義隆既有皇家正統後裔的身份;而且年紀不小也不大,既容易被把控,又很難輕易掌權。

(三)、因利益苟合之集團,終會土崩瓦解

"初,晦與徐羨之、傅亮謀爲自全之計,晦據上流,而檀道濟鎮廣陵,各有強兵,以制持朝廷"。在劉義隆上位以後,這些亂臣們重新進行了權力的分配。

有人佔據着權力的中樞,有人陳重兵把持着天塹,在他們看來這個計劃天衣無縫。即使劉義隆不聽從指揮,那麼他面對這些人也是啞巴喫黃連,有苦說不出。

1. 有志君王,怎可屢受牽絆

劉義隆從剛坐上那個位置開始,他心中就已經有了掌權的長久打算。而那些亂臣們,對此全然不知。沉浸在維護自己利益的美夢之中。那個國家,短時間內很難再形成皇權專制。不過,劉義隆從來就沒放棄過自己的抗爭。

"率府文武嚴兵守衛,臺所遣百官衆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參軍朱容子在平乘戶外,不解帶者數旬"。

他知道兩位哥哥的悲慘下場,所以加強了防禦,生怕徐羨之等人再加害自己。此外,他一方面爲謝晦,徐羨之還有傅亮等人加官進爵,另一方面不斷的安插自己的親信,到邊陲重鎮以及進入權力中樞。

"時晦本謂道濟與羨之同誅,忽聞來上,遂不戰自潰"。劉義隆以誅殺少帝的罪名,對三人展開清洗。

最後,徐羨之上吊自縊而謝晦領兵反叛,結果被生擒處死,而傅亮也未得善終。可能劉義符沒那麼糟糕,不過是欲加之罪。而對於劉義隆而言,不管哥哥們是否十惡不赦,都有一種割捨不斷的親情。

所以,爲了兄長,爲了自己,爲了國家,他必須剪除掉這些隨意興廢立之事的亂臣賊子。

2. 皇位來之不易,故而愈發珍惜

當初扶植劉義隆上位,其實是亂臣之間的妥協,也是與皇族的妥協。當時的徐羨之有隻手遮天之勢,他算的上是叛臣集團的領軍人物。也正是在他的屬意之上,劉義隆才能夠榮登大寶。扶植劉義隆上位,首先是他的身份地位,已經夠到當皇帝的資格了。

家中那幾個兄弟,前兩個都去世了,輪得到他,那是理所當然。而且,他年紀正好,若是劉義恭,其年紀太小,皇族們定然不會同意。反倒是劉義隆,能夠代表皇族的勢力。他會給家族帶來翻盤的希望,而那些亂臣又暫時感覺不到來自劉義隆的威脅。

不過徐羨之還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他不是曹操,而劉義隆也不是漢獻帝劉協。最後,偷雞不成蝕把米。劉義隆的上位,牽扯到了太多利益集團的糾葛。

劉裕在位時,不斷的打壓士族,扶植庶族,他生前就很擔心謝晦等大族的人馬造反。徐羨之雖然是庶族上位,不過他也想讓自己的家族有成爲世家大族的可能。所以,想要長期的把持朝政。

結語:

當時亂臣們已經殺掉了劉義符和劉義真,如若他們想讓其他人上位,必須得再殺掉劉義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謝晦等人若是再滋生事端,隨便找個藉口再殺掉劉義隆,那麼不論是皇族還是庶族,都會提出反對意見。倒不如直接把現成的劉義隆扶植上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