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惺惺相惜,意思是指那些能力出衆的人往往意氣相投,彼此之間都很珍惜對方。一般情況下,這種說法是成立的。可是,如果是兩個政見不同的人,或者是站在不同立場上的人,那就要換另一個成語了,叫做相愛相殺。雖然這個成語本意指的是愛情,但是再廣義一些,放在更廣泛的感情上也同樣適用。

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了。諸葛亮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司馬懿同樣知天命。諸葛亮輕搖羽扇運籌帷幄,司馬懿同樣排兵佈陣料事如神。儘管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總是被諸葛亮壓制,顯得諸葛亮技高一籌,可是實際上,兩人並不是一直這樣你死我活的。

在不打仗的時候,兩人還是很和諧的,還經常互相通書信,交流學術。這是因爲,他們二人彼此敬重對方。儘管他們自視甚高,知道自己才華出衆,但是也並不自負,認爲自己天下無敵,而是同樣認可他人,認爲別人也很有才華,因而賞識。

不過,諸葛亮是蜀相,司馬懿追隨曹魏,在羣雄逐鹿的當時,諸葛亮與司馬懿在大部分時間裏還是必須要因爲立場而針鋒相對,甚至致對方於死地的。比如諸葛亮火燒五丈原,爲的就是消滅司馬懿所有的有生力量,甚至不給他的部隊逃命和投降的機會,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司馬懿自己。可惜,諸葛亮終究只是個凡人,不能逆天改命,一場大火終究還是救了司馬懿的命,也要了諸葛亮的命。

不過,諸葛亮快死了還要擺司馬懿一道,他深知司馬懿敬畏自己,因此,纔有了死諸葛嚇死活仲達這一經典曲目,在國粹京劇舞臺長傳唱多年。傳說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打開諸葛亮的棺木,想要找找看有沒有什麼重要的兵法陣法之類的隨葬。

果然,在諸葛亮墓中,司馬懿找到了一本兵書。司馬懿知道諸葛亮善於用計,擔心有詐,便故意將書倒過來讀。可是,讀到最後,書上竟赫然寫着司馬懿死期到了。原來,司馬懿讀書時習慣以手指沾唾液翻書,諸葛亮也料定司馬懿必然忌憚自己,要倒着讀書。果不其然,一切都如諸葛亮所料,他在書上沾上劇毒,司馬懿讀到最後,毒性大發,入了諸葛亮的圈套。

其實,司馬懿與諸葛亮的故事畢竟還是演義版本中記述得比較多,具體如何,我們已經不得知道更爲詳盡的細節,畢竟年代久遠。不過,在歷史上,卻有另外兩個人鬥了一輩子,臨死還要想辦法算計的。這就是大唐的兩位老臣,一位叫做姚崇,一位叫做張說。

姚崇和張說都是大唐時期的老臣,兩人同爲三朝元老,歷經三朝同時爲相,一同助力唐玄宗,幫助他開創了開元盛世。不過,這兩人並不是良師益友那一型的,而是政見不合,也是鬥了一輩子。後來,姚崇先死。臨死之前,姚崇意識到自己與張說鬥了一輩子,自己死後,家人無人庇護,很可能會遭到張說的陷害。因此,他用盡最後的力氣,把家人叫到牀前,安排後事。

姚崇對家人說,自己與張說向來不和,自己死後,難免他不會對家人報復。姚崇說自己有一個辦法,他收藏了多年的古董文物,這些東西都是張說最愛的。到他發喪那天,張說必然要來。家人只需要把這些寶貝放在顯眼的地方,讓張說看見,如果他愛不釋手,那麼家人必然就有救了。那時候,只需要將這些寶貝送給張說,要大方,千萬不能捨不得。接着再讓張說給自己做碑文,做完之後立刻拿給皇上看,沒問題立馬刻在碑上,則家人無虞。

如果張說看到這些寶貝,根本不放在眼裏,那就說明他要動手報復自己的家人了。那時候,家人們不要顧念舊情,趕緊去別處逃難吧。

家人依言行事,這張說果然在發喪那天來到姚崇家裏,看到這些古玩愛不釋手。姚崇的家人趕緊把古玩送給他,並請他爲姚崇做碑文,完成之後交給皇帝看了,之後立馬刻在碑上。

這張說只顧着把玩古玩,等到反應過來,已經遲了。他已經將姚崇的一生功德寫在碑文裏,如果自己再跟皇帝告姚崇的狀,豈不是自己打臉?如今木已成舟,自然無法反悔再加害姚崇的家人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