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市井財經專欄作家 春蔚

百度之外怎麼看百度?

百度的視覺記錄在九月彈出了三連奏:與央視新聞合作的“百度世界”,與浙江衛視合作的“百度好奇夜”,以及自制節目百度二十週年紀錄片《二十度》。一系列有文化底蘊的營銷操作,讓百度從線上走到了線下,讓技術有了多元化的視覺呈現,讓用戶互動多了溫度和可見性,讓百度生態在更多傳媒領域有了根據地。

被看見,被自己人看見,被參與者看見,被記錄者看見乃至被時間進程看見——9月19日的 “百度好奇夜——浙江衛視AI藝術盛典”已經開啓了定製晚會的新標尺——在商業之外,用技術和用戶一起去感知歷史,揭祕成長。

李宇春和她15年的春節拜年記錄被打開,百度的創作者和張靚穎同臺完成了作品中的作品,王嘉爾在兩屏互動中“遁形”……互聯網企業玩起綜藝晚會居然可以這麼炫,大張偉的好奇麻袋都裝不下一臺晚會背後的技術細節,以致於浙江衛視在最近的招標會上,將“百度好奇夜”作爲經典案例進行重點宣講。

增量一:擁抱雙螺旋的DNA

百度的熊掌,在互聯網之外的傳統表達中有了雙螺旋的文化留痕造影。

對一臺晚會而言,人們往往是說商業價值和流量。百度與浙江衛視聯手打造的“百度好奇夜”以破2的收視率,超越《快樂大本營》等老牌節目,成爲當晚收視之冠。它爲百度App帶來了108億人次用戶互動量,狂攬熱搜200多個,話題總閱讀量高達170億+,玩轉了大屏和小屏、電視和移動端。

這又不僅是一臺晚會,商業數據顯示百度幾千萬的投入,帶來了兩個億的廣告收入!這次晚會顯然獲得了“豐收”。不過,這個數據顯然僅停留在了百度內部的KPI考覈體系,在浙江衛視晚會總導演陳學武那裏,這臺晚會和其他晚會最大的區別,就是它不太訴諸於商業,“我們把好奇這個主題放到了全人類的敘事框架裏面去”。

全人類的敘事框架——一個需要仰望的大詞。

“生我之前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而百度好奇夜問到了終點之外,更問到了重生的祕籍——好奇。

正如在晚會的開篇,節目組進行了六個哲學思辨式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裏來?”、“我要到哪裏去?”、“遠方有終點嗎?”、“終點之外呢?”、“好奇會伴着我重生嗎?”

在宏大的敘述主題之外,百度更拿出了看家的黑科技:在央視百度世界2020大會上C位出道的語音助手度曉曉,與人氣明星一起勁舞飆歌,氣場十足;基於整個百度生態的智能語音搜索助手小度,彷彿將觀衆帶到了未來科幻電影中,刷新了觀衆對綜藝晚會的體驗;AI、無人車、搜索大數據的亮相,再一次證明了人類無限的想象力,未來感十足。

站在百度20年的時間節點,“好奇”正在成爲“搜索”的延伸,這讓百度品牌的內涵和外延多了些層次。畢竟,探究好奇之理想比滿足搜索之現實要難太多。如果說聚焦搜索的百度是“知道”,是對已有知識的發掘和整理;那麼新一代的百度能否帶來“好奇”,加強對未知的探索,明白起點和終點不止是“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呢?

增量二:好奇夜造技術節

在過去的一個月裏,好奇不僅是個動詞,更是個熱詞。不止是百度,還有字節跳動,很多公司都想和“好奇”這個詞發生深層次的關係。目前爲止,百度搜索“好奇”,排第一的是一個紙尿褲品牌。這很像在隱喻人類的一生——新生和衰老都可能需要紙尿褲。既然紙尿褲可能是一個人的起點和終點,會不會有某個公司哲學式參股某紙尿褲品牌呢?

雖然帶不走“好奇”但是可以帶走好奇心。百度的好奇心,是知識經濟的跑馬圈地,所以今年的晚會主題是“發現新世界”。但僅有理念是不夠的,“好奇夜”要成爲百度的強IP,最好的辦法就是造節。正如天貓有雙十一,京東有618,百度能否把9月19日打上自己的印跡?

如果要強化919和百度的關聯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去影響用戶心智,未來應該可以集中一些優勢兵力去蓄勢造節。比如知識節,儘管知識經濟更像各種實體或虛擬出版物的衍生市場:教輔教材、音頻解讀、視頻導讀……但知識搬運工背後是對當代人精神與信息焦慮的深層滿足。再比如互聯網廣告節,這次百度度小滿金融的傳播,對很多金融小白而言就是一次很好的品牌背書。據說本輪傳播,百度內部涉及到了60多個部門參與,幾乎是百度移動生態體系的一次大演兵。

毫無疑問,在視覺領域百度越來越會玩。比如,這次的舞臺大爆炸主題,炫酷感十足。其晚會舞美總設計尚天寶介紹:舞臺呈現分爲“知識”爆炸;“腦內”爆炸;“愛”爆炸。“整體舞臺的主題是大爆炸。爆炸是一種逆生力量,是新生、是突破、是裂變靈感來源於140億年前的宇宙大爆炸。人類與文明的無盡探索,自此開始。”

不出意外,未來每年都會有一場百度的好奇心之夜,這能否成爲更多行業勢力參與的好奇心之夜呢?畢竟天貓的雙十一也即將在20多天後迎來它第12次大促。

增量三:演唱會打卡造場

在百度好奇夜現場,李宇春和百度貼吧的玉米們進行了深入的互動:過去15年,春春每年的大年初一都會在貼吧和粉絲們互動、拜年。人們驚訝於春春的守禮,更看到了互聯網民間記錄的數字軌跡。

這15年,是春春和玉米之間——偶像和粉絲的緊密聯繫,也是他們的關係記憶;這15年,是從超級女聲發軔的選秀文化快速發展的15年,用戶不設門檻的參與“諸衆的狂歡”(來源於《三聯生活週刊》的報道);這條經過層層闖關就能實現主角和明星夢想的選秀之路,還有兩個超女張靚穎和李宇春站在百度好奇夜的舞臺上。

如果用之前的六段式追問,你是誰、你從哪裏來、要到那裏去……你會發現即使起點是公平的、簡單的,但是終點已經是大浪淘沙。真正站在了終點的,會明白互聯網時代哪裏會存在“懷才不遇”。

所有的選秀,必然有一個終點:成團、開演唱會。

還記得2005年羅大佑的北京演唱會,身邊的文藝青年們從各地趕到演唱會現場,一起合唱回憶自己曾經的青春記憶。有人放下芥蒂,有人熱淚盈眶,有人已是陌路,一場演唱會就是一場荊棘心路。很多60後們、70後們、85前們就在那場大雨中丟棄了青春。

演唱會,就是很多年輕人打開世界的方式。去現場成爲荷爾蒙式的審美征服,尖叫、投餵打卡、揮舞的燈牌不只是追星的方式,也是自己堅硬地被看見。中國的娛樂業已經越來越適應受衆PK的參與性,接受隨意參與的進度條,偶像和粉絲是互相需要乃至某種互相炫耀。

在百度知道和百度貼吧,明星的演唱會軌跡就是明星的互聯網軌跡的日環食(來自脫口秀大會的雙胞胎梗)。最初的起點也許是一維的,但是隨着時間的陪伴,虛擬數字記錄方式以及更多音視頻互動素材的還原,更多維的虛擬明星宇宙會被建立。不知未來,誰來一統演唱會大數據的社羣維護、打卡互動的數字空間——這本是選秀造星活動的大主場。

在那些動輒上億的流量話題中,演唱會的互聯網數據集中權需要存量和增量的改變——誰是最合適的技術流?畢竟技術的本質在於,支持了一個更大市場的可能性,從而解決了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

增量四:電視終端和用戶的造人氣

就在十年前,互聯網話題還經常是電視節目的收視毒藥。一旦涉及到互聯網領域話題,即使是大咖們到場,錄製現場一片歡騰,有料敢懟有態度,但是收視率環節的數據往往乏善可陳。最後編導們往往會說:放棄互聯網話題吧,只有互聯網的熱鬧是不夠的。

那時,沒有跨圈能力的熱鬧就是小圈層的獨自演奏。

到了10年代,曾經的互聯網新貴們儼然成爲互聯網舊勢力,他們的新用戶從哪裏來?他們的品牌美譽度如何加持?於是2015年微信和央視春晚合作,搖一搖搶紅包一夜之間火遍大江南北;2016年支付寶接力微信,敬業福一票難求朋友圈紛紛如坑;2019年百度拿下年春晚冠名,他們的服務器扛住了全民大搜索;2020年淘寶和快手更是聯手30億冠名春晚。到如今,電視和互聯網已經無縫對接,大屏和小屏的共生體系完善。擁有愛奇藝、優酷、騰訊三家視頻品牌會員賬戶的用戶不斷上漲,一天看首播八集,提前付費看結局。不再有萬人空巷等待《渴望》,家家傳出的不再是同一個節目。

客廳電視不搜臺,在互聯網上“看電視”已經成爲很多人的生活日常。看節目開彈幕完成用戶互動,上電視仍然是品牌成長的重要戰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APP出現在一線衛視的冠名商中,出現在衆多衛視的收視流量節目中,不管是搖紅包還是參與互動。數據顯示,從2009年開始到2017年,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品牌湧入電視平臺,2018年共有37個互聯網產品贊助了電視綜藝節目。

尤其是最近三年,常規綜藝、各大衛視的春晚、元宵晚會、跨年晚會在內的大型晚會都成爲互聯網企業的營銷主陣地——2018年拼多多合作的綜藝多達14檔。電視確實是完成信任背書的好場地,如何將電視觀衆轉爲自己的新增用戶更是互聯網企業關注的重點。

從春晚的冠名到新國潮、好奇夜,百度品牌傳播和傳統電視臺製作的融合日漸親密。在陽春科技今夏的五場“未來二十問”中,出現了廣東衛視、天津衛視兩家衛視四檔節目的班底,來自《財經郎眼》、《愛情保衛戰》、《非你莫屬》、《你看誰來了》的“主持人+主嘉賓+節目演播室”的節目陣容。請注意:不僅是搜索向用戶導流,傳統的電視IP在互聯網的存量也向搜索聚流,這是一個雙向的交融。

百度的TV+未來規劃是怎樣的呢?這次的好奇夜直播,不知道是否同步了浙江衛視的百度小程序——各大電視臺在百度小程序所營造的私域流量——將決定百度是否會成爲一個超級電視的總遙控器。

來自B端用戶的小程序在百度生態體系中有多少私域留存,將是互聯網搜索增量和存量的持續供給側。

增量五:提問支撐好奇的邏輯體系

百度集團副總裁袁佛玉說:當年百度上市時,是更懂中文的公司。

“懂”是比“知道”更高級的存在。

從搜索帶來的數據分析汗牛充棟,以致於很多離開百度的人會認爲自己擁有了繼承自百度的優勢。確實在很多互聯網人才數據庫中,在好奇心領域,百度應該是最懂東方提問邏輯的數據公司。

如果你的家庭擁有一臺“小度”——那麼,你會發現最懂得老人和孩子需求的提問數據增量爆棚。比如我父親今年70多歲,他的需求是“現在幾點了“以及定時的鬧鐘功能;我母親是50後,她需求是菜譜、孩子習題解答;我那10後兒子的需求是點歌、看動畫片。頻繁提問的背後,是真實的陪伴。我是家裏那個無法讓小度閉嘴的人,因爲我和它的互動實在是乏善可陳,從語音識別的角度它根本不拿我當自家人,即使它的關聯賬號是我的手機號。

一問一答、一問多答、多問一答、多問多答,無論是百度還是其他平臺,都想爲用戶尋找一條能夠找到答案、忘記過程、滿足需求的高效路徑。大道化簡,最好的提問往往就是最好的答案,也是最懂你的需求——這取決於你的習慣。

中國人的提問技巧從哪裏來?相信百度的數據工程師們已經看過了謎底。人工智能在過去這些年中最完整的智能實現就是語音識別和圖像識別。語音提問不僅是文字提問的增量,更是好奇心的實驗基地。每個孩子都會有個階段,見什麼都問“爲什麼呢?“《十萬個爲什麼》對應着博士爺爺。

“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用戶在傳統互聯網時代形成了搜了就走的習慣;但在移動APP端,如何提升社羣粘性和激勵用戶打卡,如何搜了不走——讓用戶時間和自己發生深度關聯。

“因爲好奇心是百度跟用戶之間的價值共鳴。人類天然具備好奇心,而百度從成立開始就是用技術滿足用戶好奇心的公司。”袁佛玉是“百度好奇夜”以及“百度世界”、百度二十週年紀錄片這三部百度視覺記錄的推動者和戰略制定者,在她看來“要把品牌精神和態度跟用戶去充分溝通。”

當你面對大河湯湯感同於“逝者如斯乎”時,你正和夫子踏入了同一條河流;當你看到武漢的櫻花感喟生命的偉大和堅持時,你是走入“人生天地間”還是“草木要一秋”;詩人說“希臘仍處在它的少年時代”,打開人類的視覺記憶——一切都是少年。

百度在中文世界中的視覺助力還有哪些呼之欲出呢?讓我們繼續好奇吧。

本文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市井財經立場,且不構成投資建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