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就像八百年多年前学者朱熹所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

从朗读中培养孩子的语感,「读 」比 「背」 更高效

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英语,语言学科总是在强调着“语感”。哪怕是数学题,也需要孩子一遍又一遍读题才能理解其中隐藏的线索与信息。

而语感能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它在判断语言正误、优劣上比理性思维来得更敏捷、自然。

当我们一遍一遍地朗读,文字中的词、句、意境、韵律自然会加深,这便是有效输入的过程。读到最后,它们已经成了一个整体进入孩子们的脑海。用背诵古诗词举例,编者建议大可不必追求孩子一天背了多少首,背了几个小时,这样的功利性记忆是不可靠的。

不妨和孩子选择一本适合其学习进度的诗词,和孩子一起大声朗读,一首一首地读下去,读完再从头来。时间长了你便会发现,他们已经记住了很多。

先解读,后朗读,会帮助孩子有更深的理解

正如《朗读者》节目中的做法——先解读,后朗读。让观众充分理解朗读者的内心世界,再体会朗读者演绎所流露出的情感,这样却让整体“朗读”更加触动人心。用一首诗来举例,单纯的默背容易将诗歌肢解。

《朗读者》《见字如面》这些节目中的书信、诗词为何让人印象深刻?它们将文字产生的背景也生动地呈现出来便是原因之一。

在孩子朗读之前,你不妨先和他们做一些功课。

◦ 第一步——认字、正音。生字,找到读音、意思;多音的字,确认在这里读什么;多义的字,明白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含义。

◦ 第二步——解题、辨体。大致分析诗歌的内容、体裁与题材,以及诗人的大致风格。

◦ 第三步——辨义,理解诗中每个词的意思,每个典故的出处,每个句子的意思。单纯的背诵永远是枯燥的,但是对故事的解读却生动有趣。即便是多花一些时间,读上为数不多的诗歌,在这样的完全解读下,孩子读诗的兴趣也将大增。

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如果孩子朗读不够专心,你不妨试试和他们一起创设情境,角色扮演。

《见字如面》节目中,无论是哪一个朗读者的念诵,都已经完全沉浸到角色中,这才使得书信愈发动人。

《朗读者》亦然,朗读者的故事与被朗诵的文字中所透露的,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带着角色的朗读才将文字演绎得更具感染力。

同样,让孩子融入到情境中,在情境中角色扮演,抑扬顿挫中,孩子们的朗读也将更有滋味,更易理解内容。

当孩子成为一名朗读者当一个孩子坚持朗读,成为一名朗读者,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

成为朗读者,孩子会深深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北大教授、安徒生文学奖得主曹文轩曾无数次被人追问:“究竟有什么办法让孩子爱上阅读?”

曹文轩每次都会告诉他们:“朗读——通过朗读,将他们从声音世界渡到文字世界。”

能被朗读的文本,一定是美文,是抒情的或智慧的文字,不然是无法朗读的。通过朗读,我们很容易地就把那些末流的作品杜绝在大门之外。

成为朗读者,是学好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特级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要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的能力”。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云:“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朗读,就是一个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还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大声读他人的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