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解码营商环境新高地:侨乡江门再扛“国字号”改革大旗

江门非自贸区、非直辖市,经济体量长期位居珠三角中下游,缘何一跃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兵”?

港商李巍着实有些意外。从填写资料到签名,她在手机上只用了大概20分钟便收到了全国第一张“智能湾区通”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这解决了过去港澳人士办事‘两地跑’的问题,如今我们坐在家中就可以申办江门的营业执照。”

这种变化,仅是江门对标最优最好、打造营商环境高地的一个缩影。实际上,江门自201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多证合一”改革后,就一直在营商环境改革上“冲锋在前”,其主导的“证照分离”、“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智能湾区通”等多项改革,引全省乃至全国之先。

一系列改革也带动企业纷至沓来。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改革前,江门市场主体总量为25.8万,截至今年9月底,总数达到56.29万户,实现翻番。

敢于“刀刃向内”搞改革

8月21日,中央依法治国办发布《关于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命名的决定》,广东江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位列其中。这意味着,营商环境改革为江门赢得了“国字号”认证,成为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这不是江门的第一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江门曾凭借“多证合一”改革先后两次在全国会议上交流经验,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点赞。2018年,江门再次因商事制度改革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给予督查激励。

打造营商环境高地非一日之功。江门非自贸区、非直辖市,经济体量长期位居珠三角中下游,缘何一跃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兵”?

江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局长元小文对此感受颇深。她曾亲历了江门2015年“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据她回忆,此项改革比国家要求的全面实行“三证合一”时间还要提前了1个月。彼时,广东开办企业平均耗时20个工作日,最快也要19.6天。

“当时国家工商总局也想要尝试推动多证合一,江门只是敢于担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适时向前迈了一步。”元小文说。

江门市司法局副局长陈勇对此也颇为认同。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领导对营商环境的重视起了很大作用,江门没有自贸区的先天政策优势,但在切实解决企业面临的难题时,领导敢于“刀刃向内”先人一步搞改革。

以“证照分离”改革为例,江门主动请缨,于2017年5月获批全省除自贸区以外、珠三角唯一的“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城市,并率先在全市三区四市同步全域推行改革,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科副科长伍莉莉表示,江门虽然在取消审批、审批改备案方面存在一定的政策劣势,但具有经济多元、事权大、地域广的优势。“通过聚焦市县两级事权和高频审批事项,江门以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为改革突破口,先后实施了134项后置审批分类改革,审批办理时间、申请材料平均压减近50%、30%。”

在企业开办方面,江门对标最优最好,不断加强流程再造,压减办理环节、时间成本等,持续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在商事登记环节,江门还率先在全省推出了“微信+智能化审批”服务,借助人脸识别、电子印章、数字签名、OCR智能识别等技术,深度融合许可承诺制,实现执照智能秒批,办照全流程最快只需5分钟,提交材料压减近80%。

截至今年9月底,江门全市办理商事登记智能审批业务13388宗,开办企业时间也从2017年的13.9天压缩至目前的0.08天。

伍莉莉透露,江门目前正进一步推动“证照分离”全覆盖试点改革,推出省市两级共275项审批事项分类,着力全覆盖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

在江门市茗源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巍看来,江门经过近几年大力度改革,营商环境变得更加宜业,政府服务也更加优质高效。“正是看好了江门的营商环境,我才最终选择在江门投资兴业。”

江港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港澳同胞选择在江门发展,江门目前港澳资企业有3500家之多,占到全市外资企业六成多。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今年,江门吸引外资的数据连续刷屏。数据显示,1-8月,江门市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28个,比去年同期增加46个;合同外资金额44.72亿元,增长12.3%。而上半年,江门刚刚创下了实际吸收外资增速全珠三角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

今年7月,江门市政府与新加坡金鹰集团旗下亚太森博(广东)纸业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亚太森博纸业将在江门原有产业布局上新增投资200亿元,在位于江门新会的广东银洲湖纸业基地投资建设90万吨文化纸等项目。

亚太森博董事总经理洪庆隆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年来,江门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对企业运营有着众多积极影响。江门政府为企业制定促进发展的政策,真金白银投入扶持企业研发、创新以及开拓市场。”

例如,亚太森博在二期建设过程中,江门曾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仅用了18个月的时间就实现了从破土动工到投产,大大超越行业平均建造速度。

“在公司众多技术改造项目中,政府不仅出台政策支持,还专门安排人员上门讲解政策,安排技术官员指导企业操作,对符合条件的技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扶持企业改造、创新。”洪庆隆对公司在江门的增资信心十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江门市政府迅速出台了纾困暖企举措,专门成立了市新冠肺炎疫情复工复产工作协调小组,推动江门外贸企业在3月中旬实现了全部复工复产。

例如,江门利用“关地企”直通车会议平台,推动防疫物资出口,协助19家企业进入防疫物资“白名单”。1-8月,江门防疫物资出口5.2亿元,成为出口新的增长点。

此外,江门还出台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扶持外贸进口和参加境外展览资金的实施细则》等政策,对因疫情影响放弃参展且支付展位费不能退回的给予展位费补助、支持为防控防疫物资购买进口信用保险。

在创新贸易推广方式上,江门市政府也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做好参加线上举办的广交会的参展服务和企业辅导工作,并根据境外展会组展情况及时调整《2020年重点展览计划》,首次将线上数字展会纳入计划,加大对企业参加线上参会的支持力度。

10月中旬,江门市将举办2020 江门“云上世青会”活动,与广大企业家及海外同胞“云相约”,对江门进行“云推广”,为江门及海内外客商提供“云对话”平台。

洪庆隆向记者说道,由于疫情初期道路封闭、人员流动困难、客户停工等不利因素,今年第一季度公司生产、销售均受到较大的影响。春节后,市、区、镇各级政府积极联系企业,多次到公司了解复工复产遇到的困难,出台纾困政策,及时为我们解决了原材料及产品物流、用工、防疫物资等困难。到第二季度,公司的生产、销售均恢复了正常。

无独有偶,万科在进入江门后,也切实感受到了来自江门各部门的关心和扶持。

江门万科相关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江门高度重视万科首个落地项目,多次与公司进行高层会晤座谈,解决在业务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市政府大力推动与万科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双方在国资平台上的项目合作与长远发展。“这些都为万科进入江门注入了强心剂,使得我们更有信心与使命感深耕江门。”

但在江门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副局长张富全看来,营商环境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江门近年来通过对标广州、深圳、上海发现差距,不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通过开展并联审批,推动江门审批时间压缩明显。

如施工许可阶段,从过去的42天,压缩至现在的20天;验收阶段由过去的单项验收需要33天压缩至现在联合验收10天办结。截至今年6月底,已有729个项目实施并联审批,39个项目实施联合验收。

今年4月,江门市对外印发了《江门市“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2020年工作要点》,提及要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尤其是今年要实现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四个100%。

“以前江门优化营商环境,靠的是政府主动‘刀刃向内’式改革,而未来要继续扛起‘国字号’改革大旗,一定要靠智能化。”张富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政务服务向智能化发展是趋势,营商环境改革也要向高效智能过渡,审批环节减少人工干预。

(作者:唐唯珂,李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