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爲了抵禦北方“馬背民族”的侵擾,所以不惜人力修建長城,成爲了世界一大奇觀。秦始皇修建長城是人盡皆知的,但是我們還有一個長達50公里的“水下長城”,你知道嗎?

歷代以來,有十多個朝代都曾經修建過長城,可見長城有多麼重要。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以此可以看出,秦始皇修建的長城是多麼的著名。然而在秦始皇修建長城後的一千多年,明朝在北方也修建了一座長達50公里的明長城。

修建長城是抵禦外敵的最好防線,在五百年前,明朝爲了加固北方的防線,所以在燕山山脈上修建了一條類似於秦長城的明長城。爲何明朝要在燕山一帶修建長城呢?因爲當時燕山一帶有兩個重要的關口,分別是喜峯口和潘家口。

這兩個關口在古代的戰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原地區通往北疆、東北,都要經過這兩個關口。如果這兩個關口的防線被外敵攻破,顯然是對明朝不利的。

在明長城修建完畢之後,歷史上也十分有名,但沒想到的是幾百年後這一帶的長城被水淹沒,成爲了“水下長城”,如今卻知者甚少了。這一切的原因還是因爲一項工程。

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時北京的密雲水庫用水都是向天津調水的,然而卻導致了天津面臨着快要水源斷絕的風險,所以密雲水庫不能再向天津調水。於是,著名的工程“引灤入津”開始了。

所謂的“引灤入津”,就是講灤河水引入天津,避免天津水源斷絕。可是在潘家口水庫因爲庫存裏的水太多,以至於水越過了明長城的高度,至此將明長城變成了“水下長城”,而喜峯口和潘家口兩個關口也被埋沒在水下。

從此之後,這個經歷了五百年的明長城,變成“水下長城”,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它都在水下,沒有現身。後來北方遇到大旱之年,天上也不下雨,纔將這個“水下長城”露了一部分。

以至於現在,“水下長城”天然地形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景觀。在潘家口水庫附近,還能看見“水下長城”的景觀,它一半在水面,一半在水下。

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到當地,一覽我們“水下長城”的風采。感受一下五百年前明代時期所建造的長城,也是非常壯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