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古堡,大都爲百姓守護家園的防禦牆,它們記載了太多的世事榮衰,無論過多久依舊富有傳奇色彩。經歷400餘年風霜雨雪的夏門古堡,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夏門村位於汾河河畔,據當地人相傳,古時太原盆地爲一大湖泊,爲了排除常年洪水的災害,夏禹曾帶人在太嶽、呂梁兩山間狹窄處,開鑿山口,將汾水導入黃河。夏禹開山之處叫做“靈石口”,即今夏門村所在地。

山西有民諺“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後人爲了表達對夏禹治水的紀念,特將此處命名爲“夏門”,“夏門村”由此得名。

夏門古堡建在秦王嶺的龍頭崗上,秦王嶺曾是隋末李淵父子進軍關中途經此處的駐軍之所,與秦王嶺相望的汾河對岸,有隋將宋老生扎過寨的“老生寨”。在這裏,曾發生過一場對唐王朝生死攸關的決定性戰役——雀鼠谷大戰。

至今,夏門村後的山坡仍被當地老百姓稱爲“龍頭崗”,後來,人們在此修建了“文昌宮”,希冀保佑一方百姓興旺、平安。

夏門古堡始建於明朝萬曆中期,終建於清朝光緒年間,歷時三百餘年。雖有部分人爲的拆毀以及自然的侵蝕,但始終沒有改變原有的格局,絕大部分保存完好。

梁氏家族故事

夏門的興盛,與史稱“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梁氏家族發跡有着密切關係。梁氏家族仕宦傳家,明、清兩朝族中先後有185人在朝爲官,其中五品以上官員66人,三品以上官員18人,成爲靈石縣乃至山西晉中顯赫的名門望族。

在梁氏家族中有一位名動京晉、清史留名的鐵面御史梁中靖。梁中靖自幼勤奮讀書,嘉慶三年戊午科舉人,嘉慶六年辛酉科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官。後以候補知縣居家8年,期間以執教爲業,爲夏門村修渠、修路、賑災濟民,受到村民百姓的稱頌。

道光二年梁中靖因官事清正,又被任命爲督理京城五城街道的京畿道監察御史。道光四年,山西榆次縣發生了一起官官相護、行賄受賄、逼死人命的“趙二姑案”。

榆次縣東陽村13歲民女趙二姑被同村惡棍閻思虎強暴,後趙家父女狀告於縣衙,縣令受賄,反誣和姦,逼供之下,二姑悲憤難忍自刎公堂;其父又被縣令反誣殺人滅口,受刑斃命;其母上訴府衙,府臺袒護縣令,仍逼其母自認誣告,其母終以頭撞公堂,以死抗爭;其叔父無奈之下上京控告,朝廷命山西巡撫親提,誰知巡撫、按察使以及府縣各級官官相互、相互包庇,仍以和姦擬結。

鐵面無私的梁中靖通過明察暗訪,瞭解了實情,他衝破阻力,上疏彈劾,最終經刑部提解京審,方真相大白,沉冤申雪。這一驚天動地的大案,轟動朝野,史乘有載,成爲清代有名的大案之一。

夏門古堡建築特色

夏門古堡地勢十分險要,前對峭壁,後倚峻嶺,三面環水以爲險,底坐磐石以爲基,是一處難得的城堡式民居建築羣。整座村莊負陰抱陽,居高臨下,視野開闊,不論從日常居住角度,還是從住宅風水講究來看,這裏都是一處不可多得的理想宅第。

村內的街巷、院落、堡牆、堡門等佈局合理、構思巧妙,建築院落層層疊疊,且窯上建窯、院中修院、窯窯相通、院院相連,蔚爲壯觀。窯洞、傳統民居千餘間,民居建築風格相近,但每一座院落又各不相同,層樓迭閣,錯落有致。

村內現存古建築共有大小院落60餘幢,約7.5萬平方米,主要有關帝廟、大夫第、御史府、知府院、深秀宅、後堡門外院落、道臺院以及百尺樓等,還有韓信墓、秦王嶺、老生寨、雀鼠谷等多處獨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歷史遺蹟。它們和廟宇、祠堂、牌坊、店鋪,共同構成一個城堡式的古建築羣。

夏門古堡中最引人矚目的“百尺樓”爲梁家七世梁樞所建,被譽爲三晉第一樓。修建於清乾隆年間,分爲四層,一、二層爲三孔窯,三層爲四孔窯,四層修建在山崖之上,稱爲雲廳。百尺樓長15米,寬4米,高40米,百尺有餘,是以得名,百尺樓的下部爲磚石結構,上部爲磚木結構,建築奇特而雄偉。

夏門古堡的歷史街巷主要有九條:東西走向的街有三條,分別爲東街、中街、西街;道有一條,後堡道;巷有兩條,分別爲堡九巷、梁家巷;南北走向的巷有兩條,分別爲大夫巷、御史巷;先南北後東西走向的一條,爲天九巷。

古堡所有九條主要的街、道、巷都完整的保存下來,且景觀連續,街、道、巷兩側的建築均屬歷史傳統建築,基本保存了原有建築的外貌與風格,同街、道、巷協調一致。街巷大多由條石鋪設而成,村莊內的院落被連接在一起,街巷之間還有暗道相連,還有很科學的排水系統。

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築,集中反映了明、清兩代佈局嚴謹、氣勢雄偉、層樓迭閣、錯落有致、工藝精湛、功能齊全的建築風格與工藝水平。

夏門古堡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渾之氣勢,又有南國園林玲瓏秀雅之風韻,堪稱北方漢民族堡式民居建築羣中一枝絢麗的奇葩,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古建世界,我們不僅僅只做古建築!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衆的衣食住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