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隆基,隋煬帝楊廣,這兩個人隔着一百多年的歷史,他們對國家的貢獻不同,但是皇帝生涯末期的所作所爲是何其的相似,他們都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最終都是把自己帝國推向了死亡的深淵。

唐玄宗和隋煬帝

我們先來說說楊廣,楊廣的大隋朝本來是個富足的朝代,百姓安居樂業。但是楊廣一心想滅掉高麗,派兵三徵高麗,每次都是落敗而回,毫無建樹。楊廣就這樣把大隋朝的雄厚的家底敗光了,隋朝社會民不聊生,羣雄四起。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如果楊廣及時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爲,不沉迷於酒池肉林,而是組織有生力量去剿滅反賊,最後也不會被宇文化及賜死。

酒池肉林

這中間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楊廣爲什麼不出兵?因爲他不信。曾經有大臣向他上書,說反賊四起,懇請皇上出兵討伐。這時候楊廣的楊廣根本不相信,他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反而處罰了大臣,告訴他:我大隋國泰民安,何來反賊?此後不斷的有正直的大臣上書討賊,無不是被楊廣處罰了,從此無人再敢言明真相,朝廷之外狼煙四起,宮廷之內歌舞昇平。楊廣就這樣沉浸在自己的太平盛世裏,直至被賜白綾。

而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的他也是逐漸的變得昏庸。安史之亂的就是由他本人間接造成的。

安祿山

那時的宰相李林甫開始起用胡人,他認爲胡人在朝中沒有勢力,也沒有家族,根本不可能擁兵自重。同時玄宗還規定節度使不可以同時擁有三個地區的兵權。但是在玄宗晚年的時候他被安祿山的忠厚的假象矇蔽,收了安祿山爲乾兒子,還給了他三個地區的兵權,安祿山的實力越來越大。而且有些大臣已經發現安祿山有反跡,上報給玄宗,玄宗說:安祿山這樣忠心的臣子怎麼可能謀反呢?你們一定是誤會他了。隨後不斷有人上報,玄宗不得已派出了使臣去試探安祿山,使臣去往安祿山所在的范陽,得到的只是一般的待遇,安祿山根本沒有正眼看他。使臣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回去稟告玄宗安祿山要反,事已至此,玄宗還是不相信,直到安祿山兵至潼關,玄宗還和楊貴妃在華清池中玩樂。天寶年間,大唐盛世急轉直下,根本原因就是玄宗的自欺欺人,沒有把安祿山扼殺在萌芽中,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我們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看清自己,不可以固執,也不可不聽勸。老人言:聽人勸喫飽飯。一個人的見識和信息的獲取是有限的,正確聽取他人的建議才能走的更遠。楊廣也好,李隆基也好,他們都活在自己的溫柔鄉里,樂不思蜀,不務正業。雖然我們不是皇帝,我們就是平凡的一個人,但是我們要儘自己的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價值,一味的去享樂,去做一些短期快感的事情,反而會耽誤了大好時光,萬萬不可如此自欺欺人,願你我共勉。

如果有想和小李討論這段歷史的歡迎私信交流,我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