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前,上一秒還在試穿衣服,下一秒就被警察抓獲,帶貨直播現場變成了執法現場,驚呆一衆粉絲。前不久,上海警方偵破上海首例利用“網紅主播直播帶貨”形式對外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案,抓獲正在直播帶貨的廖某等50餘名犯罪嫌疑人,其中41人被依法批准逮捕。

帶貨售假,正在直播時被抓獲,這樣的“直播翻車現場”並不多見。就案件本身而言,售假廠家提供假冒產品,主播及其團隊直播兜售,遇到商品問題時要麼直接忽略,要麼交給售假商家作退換貨處理;同時爲逃避監管和追查,直播時遮蓋相關商標,直播後刪除產品購買鏈接和回看視頻。顯然,這一作案手法是明知違法而爲之,且罔顧消費者合法權益。在利益驅動下,直播帶貨走向違法犯罪道路,理應嚴打懲戒,既維護相關品牌和消費者權益,也有利於淨化網絡直播環境。

近年來,網絡直播風生水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一些亂象也在滋生。如,有的帶貨直播虛假宣傳、缺斤短兩,貨不對板;有的只重帶貨流量,不重售後質量;有的借網絡直播的形式,從事詐騙活動。無論是老問題還是新手法,網絡直播帶貨還不是一片“淨土”,仍有許多不法的死角亟待清理。此案例也提醒人們,面對違法犯罪活動進入直播帶貨領域,重申監管、加強規範,精細化分析、精準化打擊,勢在必行。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經過近年來的持續治理,直播行業亂象已經有了一定好轉,但遠未到“鳴金收兵”之時。規範直播行爲,扎穩直播行業的籬笆,還必須對各種投機、打擦邊球和夾帶私貨的行爲說“不”,對每一起違法犯法案例堅決“零容忍”。須知道,網絡直播雖是一個新興平臺,但不是爲所欲爲的渠道,帶貨直播也不能爲了“賺快錢”而挑戰法律底線,越是在這樣的公共平臺越應該講規則、講信用、講法律。

在新的經濟社會形勢下,構建健康、有序、可持續的直播生態,相關各方必須立即行動,形成合力。具體來說,直播平臺主播應抱有基本的法治素養和道德自覺,加強自身及團隊管理;直播平臺應強化自律,主動履行好主體責任,建立清晰的平臺運行規則、主播信用機制和粉絲舉報反饋制度;諸如市場監管、網絡管理等部門,也要加大對直播平臺的引導、監管和查處。唯有如此,直播行業才能更健康有序,直播經濟才能持續向好。

直播帶貨熱度高是好事,做好直播銷售、打造良好直播生態是更重要的事。網絡直播並非法律盲區,直播經濟也應是誠信經濟、法治經濟。在可預見的未來,涵養行業生態是制勝之道,健康有序的直播生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繼續細化制度與規則、強化監督與管理,推動互聯網領域創新、創業中的自律與自覺,任重而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