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通江沙溪鄉左側的紅雲巖上,岩石頂部石牆從右至左橫排陰刻楷書刻有“赤化全川”四個大字,字高5.5米,寬4.7米,筆深0.35米,寬0.7米,裏面可以臥一人,字間距爲7.1米,字跡工整,筆力遒勁,由於此紅雲巖雄踞萬谷之巔,離巖三四十里遠其字跡也清晰可見。

根據當地的講解員介紹,這幅字是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選此高巖,由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祕書長、著名的紅軍才子朱光書寫,紅軍川陝省委領導劉瑞龍組織紅軍鏨字隊,於1934年春刻成,標語字體端重,運筆沉穩勁利,字體雄健有力,十分醒目,具有極其重要的革命紀念意義!

當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一次可歌可泣的戰略轉移,也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偉大奇蹟之一,長征勝利的意義,不僅僅在於紅軍從此擺脫了敵人的重兵圍追堵截,走到了抗日戰場的前沿,而且還在於紅軍的革命主張得到了廣泛傳播,革命的理想信念得到了充分彰顯和激揚。在這個過程中,紅軍的文化宣傳工作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深受沿途羣衆喜歡,發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半個多世紀前,美國女作家威爾斯在《續西行漫記》中寫道:“紅軍中有兩個才子,一個是廖承志,另一個就是朱光。”

朱光,1906年生,廣西博白縣松旺鎮茂山村人,出生於一個破落官僚地主家庭,7歲喪母,11歲喪父。他自幼聰穎好學,成績優異,喜愛書畫,能兩手同時執筆寫字。他14歲那年,縣城讀書時因多才多藝,在時任校長的培養下,成爲學生運動領導人,後來,他帶領200多名團員參加了廣州起義,從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1932年春,朱光被組織派往鄂豫皖蘇區,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祕書長,成爲一名軍級幹部,他雖然是在戰爭年代,根本沒有時間,但朱光勤奮好學,多才多藝,在戲劇、書法、繪畫、詩詞諸方面都有較深造詣,爲紅軍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在鄂豫皖根據地的第三次反“圍剿”作戰中,由於張國燾在戰略上的錯誤,致使部隊遭受重大損失,被迫撤離根據地。廣大指戰員對張國燾日益不滿。當部隊到秦嶺山麓城固小河口時參與一些領導人的會議,討論西進的得失,醞釀派人到中央揭發張國燾的錯誤,要求上級迅速採取緊急措施。

因爲這件事情,張國燾對朱光一直記恨在心,不久之後終於找到一個機會,將朱光等人誣爲“右派”、“託陳取消派”、“AB團”等罪名,對朱光進行嚴刑逼供達一月之久,給他開除黨籍。隨後被關進監獄,罰充苦役。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西進川西北開始長征,朱光以“囚徒”的身份戴着手銬,隨部隊艱難地行進。朱光因寫得一手好字,又能繪製地圖,故而免遭殺害,他與廖承志、羅世文等人一起,戴着手銬腳鐐參加長征,從事出版、油印、石印、書寫標語、繪製軍用地圖和印發鈔票等工作,揹着沉重的油印工具跟隨部隊三過草地。

朱光以頑強的意志跟着部隊爬雪山,過草地,渡激流,躲避敵機轟炸,強行通過封鎖區。他不僅征服了來自敵人和自然界的挑戰,還要承受來自張國燾“左”傾錯誤的折磨打擊,硬是拖着一副病殘的身軀一步也不掉隊,到達陝北。直到一年後,朱光才獲得平反,恢復黨籍,結束了三年多的囚禁生活。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朱光的書法直追鐘王,潤秀圓轉,樸實古拙。朱光力倡以自然天真爲尚,行草書備受推崇,重骨力,宗顏書而參以鐘王意趣,並受傅山書風影響,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朱光賦性剛直不阿,他的書法作品筆勢雄奇,連綿飛動,起伏跌宕,字間連帶自然,表現出生氣鬱勃的宏大氣勢,通幅觀之,氣韻生動,結構自然,字形大小的變化更增加了作品的生動性和躍動感,給人以樸拙遒美之感,體現了朱光極強的個性。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之後,在延安時期的朱光得到重用,抗日戰爭時候,先後在總部宣傳部門工作,還擔任過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部祕書長,後任129師宣傳部長,冀南軍區、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任等重要職務。

建國後,朱光任長春市委書記、廣州市委書記、廣東副省長,主席譽他爲“江南才子”,多次寫字相贈,乘興揮毫書親自贈他書法“到南方去,同原在南方工作的同志團結在一起,將南方工作做好,這是我的希望”的條幅,作爲贈言。

朱平生喜愛文學藝術,頗有“詩癖”,常秉筆揮毫,寫詩作賦,藉以述懷言志。主要著作有《〈廣州好〉五十首》、《珠江之歌》、《日新月異的廣州》和《水上居民的變遷》等。

1969年3月,朱光在安徽省病逝,終年63歲,後安葬廣州銀河公墓安放。

本文參加資料:《追憶朱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