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书君说

魏晋时期,那时的美男子属中国历朝历代之最,而卫玠就是当中那颗最闪耀的明珠。

卫玠兼具才华和美貌:

论及美貌,“珠玉在侧”和“冰清玉润”的两个典故讲的就是他。

论及才华,他的谈吐曾令人倾倒,被评为“东晋第一名士”。

然而这样的一个集才华美貌于一身的男子,最后的结局却是“看杀卫玠”。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璀璨的时代,看一看卫玠的传奇故事。

俊美如玉,却遭灭顶之灾

说起“四大美男”,大家可能会想到潘安、兰陵王和嵇康,还有一个人远在这三人之上,他就是卫玠。

《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写嵇康的有一则半,写潘安的有两则,而卫玠却独占三则,由此可见卫玠的美貌。

《晋书》中这样描写,在卫玠五岁的时候,就已经显现出“风神秀异”。

卫玠大约五岁左右的时候,乘羊车上街,见到的人都以为他是玉砌的美人,这样的美名一经传开,人们竟然倾城出动只为看他一眼。

提起卫玠的美貌,史书中多是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玉人”。

玉洁白温润,在古代是美丽的象征。

《晋书.卫玠传》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卫玠的舅舅王济是当时英俊豪爽的骠骑将军,风度翩翩的他和卫玠出游,都感叹:

“与玠同游,囧若明珠之在侧,朗然照人。”

不仅如此,卫玠的岳父乐广也是久负盛名的美男子,世人这样评价他们:

“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曾有人把卫玠的美貌同杜乂对比,要知道杜乂可是连王羲之都称赞其:

“肤若凝脂,眼如点漆,此神仙人。”

卫玠之美,不仅美在人,他还非常有才华。

卫玠从小就聪慧,祖父卫瓘这样感叹:

“这个孩子一定异于常人,只是我年纪大了,看不到他长大成人的那一天了!”

一语成谶。

祖父卫瓘是开国功臣,他不仅为官清廉,还颇有政绩,在晋武帝在位期间,深受信任。

然而惠帝即位后对卫瓘之前“劝武帝废太子”的事怀恨在心,一场被策划的屠杀带走了卫瓘及府上的九条人命。

幸而卫玠和兄长当时在医馆看病,才捡了两条性命。

曾经显赫的家族,在当时的混乱时代中竟这般脆弱。

如此灭顶之灾,在年幼的卫玠心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伤痕。

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卫玠会一生坎坷。

出身世家,却爱清谈玄学

后来卫家平反昭雪,卫玠的外祖父又是当朝重臣,有这一层庇护,再加上兄长卫璪挡在前面承袭祖父爵位,卫玠还是有机会过自己的快意人生。

命运或许有自己的安排,恩赐他美貌和才华,却也强加给他一副羸弱多病的身体。

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丞相王导第一次见卫玠就感叹:

“这真的是病弱之躯,好像连件衣衫都穿不住的样子。”

后来年龄渐长,卫玠尽管身体不好,对于玄学却愈发有独到的见解。

魏晋时期的玄学,是一种哲学思想。

当时的名士一般通过两种方法谈论玄学:一是著书立说,二是清谈。

卫玠就是“清谈”的高手,精妙细致的道理经过他的叙述就能让人醍醐灌顶。

所谓“清谈”,就是和对手辩论,很是费神。

卫玠身子弱,母亲不让他多说话,但卫玠喜爱“清谈”,且一开口就是妙语连珠,所以他的玄学清谈很受欢迎。

传闻当时颇负盛名的王澄、王济、王玄,集合三人学识也比不过卫玠一人,这就是当时流传的“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

当时以清谈著称的琅琊王澄都被卫玠的“清谈”所倾倒,《世说新语》中这样记载:

“当时以清谈著称的琅琊王澄是迈世俊才,平时高傲自负的他,都会被卫玠的精妙言论拜服。”

由此可见,卫玠在当时的影响力,备受名士器重。

盛名之下,只愿躬身闲职

有了美貌和才华的加持,卫玠并未有任何豪放不羁之色,他待人处事十分豁达通透,一生喜怒不形于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卫玠:

“风美神,善清谈;常常认为别人没有做到的,能够在情理上宽恕;遭人意外的冒犯,也能够用道理来排遣,他这一生都没有表露出高兴或生气的神色。”

这样心胸宽阔之人可谓是名士的典范。

卫玠若有仕途之心,这样的品性稍加操练,一定可以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

自古官场无君子。

卫玠厌倦当时的晋朝统治,不愿意做官,只愿在清谈间做自己。

后世多批判魏晋士族清谈误国,然而那个已经烂透了的朝代,谁也无法力挽狂澜。

所以,很多名士只能在世俗之外寻找途径慰藉身心。

卫玠深知自己不能改变什么,便在国家动荡之际选择在玄学中逃避。

然而卫玠的盛名在外,即便他想逃避,朝廷的多次征召,他也只能推辞不就。

最后实在无法推脱,他才任职太傅西阁祭酒,后来又做了太子洗马。

若太子有朝一日继位,卫玠作为昔日恩师也多半能享尽尊荣。

然而当时八王之乱,朝局瞬息万变,太子已经沦为政治傀儡,卫玠所做的都是不重要的闲职。

鲜花与盛名之外,还能保持冷静头脑不膨胀的人,才能知道自己要什么。

卫玠自始至终,都是跟随着自己内心的选择。

因乱迁居,命丧异地他乡

卫玠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前所未有的时代,新旧势力的交替,导致中原混战不断,藩王的争权夺利已经耗尽了西晋的气数。

卫玠虽不曾追逐过官场的名利,却对时局有清醒的判断。

永嘉四年,八王互相残杀,卫玠提前嗅到危险,为了让卫家不至于在乱世中再遭灭门,卫玠决定带着一家人避难。

《晋中兴书》中记载过:

当时卫玠兄长为散骑侍郎,当时在侍奉晋怀帝,母亲王氏不愿扔下儿子独自逃生,在卫玠的反复劝导下,王氏才为了门户大计流泪答应。

卫玠何尝不懂这就是生离死别,兄长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自己愿意担下赡养母亲的义务,支持兄长舍生取义。

国破家亡,北人南渡,千头万绪,纷至沓来。

卫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辗转来到南昌,但他看出当时镇守南昌的将军王敦有狼子野心,便又去了南京。

相传卫玠二十七岁那年到了南京,由于四面八方赶过来看他的人太多了,导致他不堪其忧,竟然丢了性命。

“京师人士闻其姿容,观者如堵。玠牢疾遂甚,永嘉六年卒,时年二十七,时人谓玠被看杀。”

这就是《晋书》中“看杀卫玠”的来历。

世人流传卫玠是被看死的,其实他本来就体弱,再加上在颠沛流离中积劳成疾,又因为兄长遇害伤心不已,这才英年早逝。

卫玠在南昌驻守时,曾于长史谢鲲彻夜长谈,听闻卫玠的死讯,谢鲲痛苦不已。

卫玠的夭亡,何尝不是盛极一时大一统王朝的崩解与覆亡。

卫玠死后先是葬于南昌,后来又改葬于江宁。

丞相王导这样说:

“卫玠确实该改葬,这样的风流名士,海内仰望,可以准备薄祭,来勉励旧日好友。”

年少才非洗马才,珠光碎后玉光埋。

江南第一风流者,无复羊车过旧街。

纵观卫玠一生,如昙花一现,惊艳刹那。

那是一个对文人来说狂放不羁的时代,有竹林七贤,也有金谷二十四友,然而卫玠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身处乱世,卫玠却有赤子之心,如乱世中的珍珠般洁白无瑕。

正如陆机在《吊魏武帝文》中这样写:

“雄心摧于弱情,壮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

人这一世或是春风得意,或是穷愁潦倒,终逃不过生老病死之路,而卫玠不过把其中的美好浓缩在二十七年中罢了。

如今逝者已矣,往事已如流水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不管前路或是繁华或是艰辛,愿我们都能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随性自由。

不辜负自己,也不辜负这个时代。

图片来源:豆瓣《香蜜沉沉烬如霜》剧照

- END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