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陈可辛执导的《夺冠》回溯了中国女排从81年开启“五连冠”的辉煌到经历16年的低谷,从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大战的失利到里约奥运会重回巅峰的一段长达四十年的历史。

《夺冠》的前半部分详细地展现了女排姑娘们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精神。在教练袁伟民的带领下,老女排们把自己的一辈子都献给了排球。陈招娣(刘敏涛饰演)即使骨折了依然吊着绷带,坚持比赛。郎平(巩俐饰演)四十多岁就已经有了残疾人证。

“五连冠”的历史是辉煌的,却也充满了血泪和伤痛。那时候的中国贫穷落后,在体育赛场上的崛起和胜利是鼓舞国人士气,增强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方法。老一辈的女排们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牺牲一切去赢得胜利,哪怕脖子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

这种极富时代色彩的体育精神是悲壮的,却也体现出了当时国人心理上的不强大。今天,随着祖国的发展和繁荣,我们不再需要把每一场比赛的输赢都和国家荣誉挂钩,运动员也渐渐能够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开始享受比赛。

《夺冠》的后半段,郎平教练向我们完整地传达了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内容。真正的体育精神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走向巅峰的道路上,运动员需要重新思考竞技体育对自己的意义,需要更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更优秀的教练的指导。

这种全新的精神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极具现实意义。你想成为自己所在领域最优秀,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吗?不妨向女排姑娘们多多学习。

郎平成为排球队总教练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体育改革,让中国女排进入大国家队时代。她聘请了全球性的教练团队,制定了系统的训练方法。

想成为高手,好的老师或者教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所在领域没有类似的导师级人物,也可以向领域内最优秀的从业者学习。依照他们的成功经验为自己制定科学的训练和提高计划。

一个好的老师会根据你的现有水平制定合适难度的学习计划,能够带领你逐步地提高。更重要的是,好的老师会给予你及时的反馈,第一时间纠正问题,不会放任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郎平做的第二件事是带领女排姑娘们不停地参加比赛,不停地输掉比赛。这个过程虽然让人泄气,却是走向成功最必不可少的一步。

很多人都会有一个误区,认为知道就等于能做到。但事实上,理论知识再丰富,不能运用到实践中,都是空谈。无论我们学习的是排球,写作,还是计算机,光看视频和听课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学会把知识转化成技能,通过不断地尝试,犯错,纠正错误来提高绩效和表现。此外,实践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我们学会辨别意料之外的情况。在实战中,我们有可能遇到各种突发情况,考虑到各种可能并及时做出正确反应,才是我们要培养的真正的能力。

郎平的第三个大胆举动是放任几名缺乏信念感的主力队员离开。练习从来都是枯燥,甚至残酷地,对想要成为世界第一的专业运动员来说更是如此。

老女排们可以不思考自己是不是喜欢排球,因为她们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压倒了一切其他的想法。可是时代改变了,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要求今天的运动员做这样的牺牲。“为什么要打排球”就成了每一个运动员绕不过去的问题。

我们需要为自己为之努力和奋斗的事情找到一个“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是喜欢这项运动,可以是为了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甚至可以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意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合适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在成为高手的路上,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想要始终保持前进的动力,就决不能指望虚无缥缈的“意志力”。几乎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世间存在一种可以运用到任何事情上的一般性的“意志力”。在困难面前不退缩的方法只有一个:找到继续前行的理由。

郎平提出排球应该是“快乐排球”,这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时代特色的说法。在科学技术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拼搏,奋斗也不一定非要流血流泪。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个时代的技术和优势,用更健康,更科学的方法成就卓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