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陳可辛執導的《奪冠》回溯了中國女排從81年開啓“五連冠”的輝煌到經歷16年的低谷,從08年北京奧運會中美大戰的失利到里約奧運會重回巔峯的一段長達四十年的歷史。

《奪冠》的前半部分詳細地展現了女排姑娘們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在教練袁偉民的帶領下,老女排們把自己的一輩子都獻給了排球。陳招娣(劉敏濤飾演)即使骨折了依然吊着繃帶,堅持比賽。郎平(鞏俐飾演)四十多歲就已經有了殘疾人證。

“五連冠”的歷史是輝煌的,卻也充滿了血淚和傷痛。那時候的中國貧窮落後,在體育賽場上的崛起和勝利是鼓舞國人士氣,增強民族自豪感的最好方法。老一輩的女排們揹負着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犧牲一切去贏得勝利,哪怕脖子以下沒有一塊骨頭是好的。

這種極富時代色彩的體育精神是悲壯的,卻也體現出了當時國人心理上的不強大。今天,隨着祖國的發展和繁榮,我們不再需要把每一場比賽的輸贏都和國家榮譽掛鉤,運動員也漸漸能夠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開始享受比賽。

《奪冠》的後半段,郎平教練向我們完整地傳達了新時代女排精神的內容。真正的體育精神是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在走向巔峯的道路上,運動員需要重新思考競技體育對自己的意義,需要更科學的訓練方法和更優秀的教練的指導。

這種全新的精神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極具現實意義。你想成爲自己所在領域最優秀,最頂尖的那一小撮人嗎?不妨向女排姑娘們多多學習。

郎平成爲排球隊總教練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搞體育改革,讓中國女排進入大國家隊時代。她聘請了全球性的教練團隊,制定了系統的訓練方法。

想成爲高手,好的老師或者教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所在領域沒有類似的導師級人物,也可以向領域內最優秀的從業者學習。依照他們的成功經驗爲自己制定科學的訓練和提高計劃。

一個好的老師會根據你的現有水平制定合適難度的學習計劃,能夠帶領你逐步地提高。更重要的是,好的老師會給予你及時的反饋,第一時間糾正問題,不會放任你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郎平做的第二件事是帶領女排姑娘們不停地參加比賽,不停地輸掉比賽。這個過程雖然讓人泄氣,卻是走向成功最必不可少的一步。

很多人都會有一個誤區,認爲知道就等於能做到。但事實上,理論知識再豐富,不能運用到實踐中,都是空談。無論我們學習的是排球,寫作,還是計算機,光看視頻和聽課是沒有用的。我們必須學會把知識轉化成技能,通過不斷地嘗試,犯錯,糾正錯誤來提高績效和表現。此外,實踐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我們學會辨別意料之外的情況。在實戰中,我們有可能遇到各種突發情況,考慮到各種可能並及時做出正確反應,纔是我們要培養的真正的能力。

郎平的第三個大膽舉動是放任幾名缺乏信念感的主力隊員離開。練習從來都是枯燥,甚至殘酷地,對想要成爲世界第一的專業運動員來說更是如此。

老女排們可以不思考自己是不是喜歡排球,因爲她們強烈的榮譽感和責任感壓倒了一切其他的想法。可是時代改變了,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要求今天的運動員做這樣的犧牲。“爲什麼要打排球”就成了每一個運動員繞不過去的問題。

我們需要爲自己爲之努力和奮鬥的事情找到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可以是喜歡這項運動,可以是爲了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甚至可以是爲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意義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合適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在成爲高手的路上,充滿了坎坷和艱辛。想要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就決不能指望虛無縹緲的“意志力”。幾乎沒有科學證據證明,這世間存在一種可以運用到任何事情上的一般性的“意志力”。在困難面前不退縮的方法只有一個:找到繼續前行的理由。

郎平提出排球應該是“快樂排球”,這也是一個非常具有時代特色的說法。在科學技術和信息高速發展的今天,拼搏,奮鬥也不一定非要流血流淚。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時代的技術和優勢,用更健康,更科學的方法成就卓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