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關於“上海名媛”的話題,引起了大家的一系列討論。認真地說,作者認爲,部分中產階層,過高估計了自己的能力和地位。其實從各個角度來說,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最多算中產階層或者中等收入人羣,距離真正的“土豪、名媛,”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個差距,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因爲圈子不同。那麼,在我國14億多總人口中,到底有多少人,能夠進入中產階層,每年又需要收入多少錢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我國的中產階層。認真的說,在我國很多地區,中產階層又被稱爲“小資。”因爲中產從收入、學歷、興趣愛好等各個方面,確實比普通的工薪階層,高出了相當一部分。但同時,與標準的富人階層又有很大的距離。其實,在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國家,中產階層屬於整個社會的主體,尤其是日本,中產階層佔了日本勞動總人口的60%左右。在我國,中產階層所佔的比例並不是很大,但處於穩定上升期。

我們看一下收入多少錢才能算中產階層,按照我國2018年的統計數據,在我國14億多總人口中,勞動人口大約有7.75億人。其餘的人口屬於老人、兒童和學生等非勞動人口。按照2018年的我國工資標準,在將近7.8億勞動人口中,每月總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佔了大約38%,這一人羣基本上生活在各地的農村和小鄉鎮。每月收入入2000元到5000元的人,佔了大約46%,屬於勞動人羣的中堅力量,也就是標準的工薪階層。換而言之,這一階層的人數佔了將近3億人,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各個階層的人數比例。這一羣體生活各地區的各個城市,幾乎沒有地域限制。

每月收入在5000元到1萬元的人,佔了大約總人口13%左右,以生活在各地一二線城市居多。至於每月收入在1萬元以上的羣體(包括月收入百萬、千萬、上億的富人們),所佔的人口比例並不大,基本上都生活在各地的大城市。對於中產階層的劃分,作認爲需要設定幾個標準:第一,擁有自己的住房和車輛,而且不止一套住房或者一輛車(不存在住房或者出行壓力)。第二,擁有幾十萬到上百萬的家庭存款,一旦出現突發情況,手裏的存款足以應對各種危機(例如生意虧損、家人重病等等)。第三,每個月能夠存在相當一部分收入,進一步充實家庭存款。第四,擁有收入比較高的工作或者渠道。

當然,這又牽扯到了地域的問題。例如:中西部普通四五線城市的中產階層,與沿海一線城市的中產階層,肯定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是必然的。我們以普通的二三線城市爲例,在各省的省會城市或者比較大的城市中,作者認爲:家庭年收入在30萬以上,纔算中產階層的入門級水平。年收入50萬到100萬,纔算標準的中產階層。

至於四五線城市和各地區的縣城,一般來說,依靠上班肯定達不到這個水平。能夠達到中產階層的人,一般都擁有自己的小型企業或者小型公司。與二三線城市的中產階層來說,四五線和縣城中產階層的標準,可以略微降低一些(年收入30年,還是最低標準),但區別並不大,因爲各方面的開支差距基本一樣。作者參考了身邊一系列的朋友和同學,一位朋友生活在中部某個省會城市(二線城市),工作單位屬於高精尖外企,每月的收入3萬以上,妻子每月也有幾千塊工資。

但是,他經常爲購買一套大面積的改善住房而發愁,一直想換車(總價四五十萬),也沒有實現。因爲每月各種開支太大(房貸、車貸、孩子教育、迎來送往和生活開支等等),按照他自己的描述,自己家每月最多剩下1萬左右的存款。另一位同學,生活在上海,自己和妻子都在外企工作,而是擔任了部門小領導的崗位。夫妻二人在上海結婚、生子,生活壓力非常大。按照這位同學的描述,每月家庭開支6萬以上(僅僅是房貸就接近3萬,孩子教育也是大開支)。

在聚會的過程中,他已經是同學中的佼佼者之一。不過,仍然抱怨生活艱難。另一位在廣州安家的朋友,情況差不多,基本上屬於翻版。作者認爲,在北上廣深等幾個一線城市,每年收入80萬,僅僅是中產階層的入門級水平。由於網絡炫富情況嚴重,出現了一系列偏離實際生活的情況,很多人認爲,月入過萬很輕鬆。其實,按照2018年的統計數據,北京、上海兩個城市的上班族中,大約有35%的人,月收入超過了1萬元。

在深圳市,大約只有26%的人羣,達到了月收入過萬。廣州、杭州、南京等城市,這一比例不足20%。至於西安、鄭州、長沙、瀋陽等內陸省會城市,收入過萬的比例,肯定會繼續下降。例如按照2020年秋季平均工資標準,很多中西部省會城市,都達到了7000多元,讓很多人自嘆“拖後腿。”我國的總人口14億多人,除了老人、孩子等非勞動人口,在將近7.8億勞動人口中,中產階層所佔的比例並不算大。

例如在一個普通的縣城,如果每月擁有兩三萬的家庭收入,生活已經非常可以了。在普通的四五線城市,每月收入3到5萬元,也已經足以支撐中產的生活。在二三線城市,這一標準需要提高。進入幾個一線城市,情況更加明顯。按照上海那位朋友的描述,如果哪個月的收入低於5萬,那就必須動一部分“老底”了。關於各個階層的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後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