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現如今的人們對玄武門之變肯定是非常熟悉的,秦王李世民通過發動玄武門之變之後登基。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有四次,且都發生在唐朝時期,但是四次玄武門之變中,僅有一次成功,就是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現如今的人們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不一。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客觀的評價玄武門之變呢?

這個問題恐怕一時間難以解答。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很多人都是忌諱頗深,人們對玄武門之變的瞭解,大部分是來自隋唐演義中,可是隋唐演義中的玄武門之變是戲劇化的,與正史中的玄武門之變肯定是存在不同。要說玄武門之變,人們不陌生,但是如何客觀的評價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記住很模糊,因此有人說唐太宗李世民篡改歷史。即使是李世民篡改歷史,也不是什麼難以置信的,畢竟哪一位皇帝不願意在歷史上留下好名聲呢?李世民是在唐統一全國後,通過“玄武門之變”而奪取帝位,此後李世民登基爲帝,要知道,按照古代的規則來說,李世民沒有資格繼位。

正是因爲玄武門之變的出現,李世民才登基爲帝,此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值得一提的是,貞觀之治是歷史上難得的盛世之一。如何客觀的評價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呢?從某種角度上來講,這就是一場自我保衛戰,假如太子李建成登基爲帝,那麼李世民的日子肯定不好過。早在征戰時期,李世民與李建成就開始不和。

假如李建成大權在握,恐怕李世民的結局就會與李建成一樣。當李世民和李建成兩兄弟的矛盾已經到達了一個頂點,便已經是不死不休了,畢竟皇位只有一個。在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先下手爲強,最終成功繼位。其次,玄武門之變也是一場無法避免的爭奪。近現代學者對玄武門之變從道德、或對以後歷史的影響、或對玄武門的地理位置考據等角度出發進行論述,頗多腐儒之言。

比如說王夫之說: “太宗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兇極慘,而人心無毫髮之存者也。” 要知道當時形危勢格,所有參與事件的人物皆命懸一線,內心的道德譴責與生死存亡比較起來是顯得微不足道的。對於玄武門之變的參與人數,史書記載出現了不同之處。因此也讓玄武門之變變得撲朔迷離。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謹與長孫無忌等九人伏於玄武門以俟變。及斬建成、元吉,其黨來攻玄武門,兵鋒甚盛。公謹有勇力,獨閉門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將軍,封定遠郡公,賜實封一千戶。” 《舊唐書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其次在《資治通鑑第191卷》:“建成、元吉至臨湖殿,覺變,即跋馬東歸宮府。世民從而呼之,元吉張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殺之。尉遲敬德將七十騎繼至,左右射元吉墜馬。世民馬逸入林下,爲木枝所,墜不能起。元吉遽至,奪弓將扼之,敬德躍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殺之。”《新唐書列傳第十四 屈實尉遲張秦唐段》:“隱太子死,敬德領騎七十趨玄武門,王馬逸,墜林下,元吉將奪弓窘王,敬德馳叱之,元吉走,遂射殺之。”

根據這樣的記載來看,玄武門之變的實際參與人數大約在80人左右。很明顯,這更像一次刺殺,不像一次戰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李建成毫無疑問是根正苗紅的正統繼承人,他是嫡長子,並且早已經開始監國而且還有了一定的權勢。可實際上,李世民已經不斷的籠絡人心,因此李世民有屬於自己的“小朝廷”。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矛盾爆發,只是遲早的事情。李世民的“小朝廷”導致瞭如果發動政變的話毫無疑問是李世民更加具有優勢,再加上當時李世民戰功頗多,深得民心,功勞太大。這樣的情況下,李世民怎麼會想放棄皇位呢?李建成不願意,李世民不甘心,這兩個人必定是有一戰的,很明顯,李建成輸了。

關於政變始末,我們不做描述,而李世民成功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斬草除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李世民的親侄子全部被殺。李世民如何對待父親李淵的呢?李世民先是被封皇太子,後來沒過多久李淵便被迫讓位了,李世民當上皇帝之後,對老百姓是“愛民如子”,可是對自己老爹就不怎麼樣了。李淵於626年9月退位,就搬到了太極宮居住,這裏狹窄,很不適合老年人居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