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新聞超鏈接》報道,國慶期間,我國多地出現明顯降溫,中東部部分地區降溫超過12℃,河南老君山、白雲山等景區還出現了降雪。朋友圈紛紛流傳:“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最嚴重降雪”;“2008年以來的最冷一年”;“這一切都與拉尼娜有關”……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中國氣象局氣象分析師翟羽爲我們科普解讀關於冬天的種種知識。

網傳的“超級冷冬”爲什麼不靠譜?

氣候預測作爲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氣候觀測資料爲基礎,高分辨的數值預報產品爲支撐,再通過一系列的統計診斷分析,才能慎重地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也變得更加複雜。所以想要提前很長時間做出準確的氣候預測是有難度的,隨着預報時效的臨近,氣象部門的預報結果也會進行及時地調整。

中國氣象局也在近日發文稱,網傳的“超級冷冬”不過是精心剪輯的謠言,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國平均氣溫都偏低。 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國家氣候中心將會在10月底正式發佈今年我國冬季氣候預測意見。翟羽建議,大家在獲取此類相關資訊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國氣象局或者是各地氣象部門發佈的官方信息爲準,不要輕信小道消息。

提到冷冬就會說的“拉尼娜”到底是什麼?

拉尼娜是指赤道的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低的現象。當偏低的程度和持續的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時候,我們就稱之爲一次拉尼娜事件。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的氣候預測,預計在今年10月份的時候,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就會持續發展,並且在今年冬季達到一個峯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氣候中心研究表明,在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們國家中東部大部分地區的氣溫總體上比往年同期偏低,這主要是因爲此時影響我國的東亞冬季風比較強,有利於冷空氣的活動,所以我國中東部地區就容易出現低溫天氣。但是,翟羽表示,這只是一個統計性的概念,並不代表着每年發生拉尼娜事件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大範圍的低溫雨雪天氣,只是理論上比較容易出現。

怎樣纔算真正入冬?

對於入冬的氣象學判定標準,翟羽介紹,我們只需記住一個關鍵的數值——10℃。我國以前採用的是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判定標準:每年下半年開始,任意連續5天的平均氣溫的平均值小於10℃時,這5天中第一個低於10℃的日期就認爲是入冬的時間。但是這個方法雖然計算簡單,卻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經歷一週低溫之後,天氣呈現回暖,此時公衆就會產生困惑。

目前氣象上採用的方法就是爲了消除這個弊端,使用了日平均氣溫的滑動平均的計算方法,滑動平均就是在5天氣溫的平均值的基礎上,再做一次平均。當連續5個滑動平均日小於10℃的時候,第一個低於10℃的那天就算是真正入冬了。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偶然性,更能反映天氣的穩定狀態。

當然也有例外,如果一個地方地理位置很靠南,一直都達不到“10℃”的標準,我們可以說這個地方是沒有冬天的,比如我國雲南南部、廣西的南部、廣東南部、福建南部以及海南等地,每年只有三個季節,就是春季、秋季和夏季。

西伯利亞冷空氣爲什麼是我國冬季《天氣預報》的主角?

想知道西伯利亞冷空氣是什麼,我們得先了解冷空氣是如何形成的。翟羽介紹,首先,由於陸地和海洋的比熱容不同,陸地的溫度下降得更快,海洋的溫度下降得更快。所以在大氣氣溫下降之後,就會形成一個下沉作用,地面會形成高壓,海洋會形成低壓,而空氣是從高壓區流向低壓區,所以空氣從陸地流向海洋。

西伯利亞屬於內陸地區,再加上它本身靠近北極,又有冰雪覆蓋,所以當地的氣溫下降得更快,更容易形成冷空氣的堆積。當西伯利亞形成高壓之後,就會逐漸向我國向東或向南流動。這種冷空氣最遠可以影響到我國華南,甚至到達南海北部地區。

冷冬和暖冬哪個更好?

不論是冷凍還是暖冬,都是有利有弊的。比如,暖冬有利於空氣中細菌、病毒的生存,增加我們生病的風險。而且由於氣溫較高,降雪的概率大大降低,導致天氣格外乾燥。同時,土壤中的蟲卵更容易越冬繁殖,導致大面積的蟲災出現,不利於農業生產。但是,由於氣溫沒有那麼寒冷,我們供暖的需求就會相對減少,有利於節約能源。

而冷冬就正好相反,冷冬帶來的降雪可以滋潤土地,雪水中的氮化物還可以作爲肥料利於作物生長。但是,翟羽介紹,心腦血管疾病或者高血壓的患者,在冬季尤其氣溫驟降或者特別寒冷的時候,發病率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冷冬期間需要特別關注這些老年朋友身體健康的問題。

無論是暖冬還是冷冬,身處冬天的朋友們都要記得裹緊你們的羽絨服,蓋好你們的小棉被,切莫讓細菌和病毒鑽了空子。

來源:央廣網(記者 鶴佳)

責編:李瑩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