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地之间一场戏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

它是所有藏族戏剧的泛称。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与方言语音的不同,

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流派。

藏戏传统剧目繁多,但演出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演员不化妆,主要以面具界定角色身份。

摄影/郑云峰

藏戏大约在600多年以前便出现了,

比国粹京剧还早400多年。

最早出现在卫藏地区,

脱胎于藏传佛教的跳神仪式,

后成为独立艺术形式。

藏戏之所以远播各地,

全靠去卫藏宗寺深造的僧侣和朝圣群众。

青海的黄南藏戏,

甘肃的甘南藏戏,

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分支,

也逐渐形成。

诗意流淌的果洛草原上,马背藏戏以天地为舞台,气势恢宏,风格独特,令人震撼。其代表剧目,便是取材于史诗《格萨尔王》的《赛马称王》篇。

摄影/郑云峰

藏戏表现形式多样,

但主流还是蓝面具藏戏。

藏戏的传统剧目有“十三大本”之说,

其中《文成公主》《诺桑法王》《朗萨雯蚌》《智美更登》《卓瓦桑姆》《苏吉尼玛》《白玛文巴》《顿月顿珠》是经常上演的剧目,

故又称“八大藏戏”。

马背藏戏是一种在马背上表演的独特艺术形式,所有情节均在露天草原上完成,带有浓郁的藏族生活气息。

摄影/郑云峰

藏戏面具犹如京剧的脸谱,

极尽象征和夸张,

又精致奇美,

意义深刻:

善者为纯洁的白;

国王为威严的红;

王妃为柔顺的绿;

活佛为吉祥的黄;

巫女为两面三刀的半黑半白;

妖魔为压抑和恐怖的青面獠牙;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

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

以示朴实敦厚。

藏戏表演的出服装十分简单,一个剧目从开始到结束,几乎不需要更换服装。

摄影/郑云峰

藏戏艺人的唱腔和动作丰富多变,

曲尽其妙。

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

不同的情绪也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

不同的流派、戏班也有差异。

藏戏最初是广场剧,

生活气息浓厚。

演出场所多为宽阔打麦场,

没有舞台布景,

观众围坐四周,

演员在场地中央表演。

藏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剧种系统,包含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剧目更是十分庞杂。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赛马会上,舞台藏戏正在演出。

摄影/郑云峰

藏戏表演过程分为“颂”“雄”和“扎西”,

与宗教仪式类似。

“颂”为开场白,

一般表演祭神歌舞,

向神祈祷,

向观众祝福,

有时也会介绍一下正戏内容;

“雄”就是正戏上演;

“扎西”是戏终时的祝福。

黄南藏戏作为安多藏戏的组成部分,是在西藏藏戏的影响之下,融汇安多地区藏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西藏藏戏相比,安多藏戏的道白速度相对较慢。

摄影/郑云峰

每年藏历七月丰收时节,

便是藏戏演出的时候。

一出戏会演多久并不确定,

少则一天,

多则六七日。

凡历史久远的文化遗存,

大多伴有颇具神奇的传说故事。

藏戏被称为“阿吉拉姆”,

其渊源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有关。

唐东杰布是十四世纪噶举派(白教)高僧,

他眼见水深浪急的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

百姓只能以牛皮船渡河,

渡者尸骨无存,

所以许下宏愿,

发誓架桥,

为民造福。

甘南拉不楞寺的藏舞场景。

唐东杰布云游募捐时,

在山南琼结认识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

他 指导七姐妹演出,

机缘巧合下组成了第一个藏戏班子。

他们用歌舞说唱的形式,

表演佛经和传奇,

劝人行善积德,

出钱出力,

共同修桥。

藏戏是西藏雪顿节的重头戏之一,如拉萨的罗布林卡每年都会有藏戏表演。

他们的足迹遍布雪山草原,

歌声飘荡在无数个寺院村落。

有人捐献钱财,

有人布施铁块,

有人馈赠粮食物品,

工匠们不断加入,

越来越多的百姓跟随他们。

直到公元1430年,

雅鲁藏布江上的第一座铁桥终于架起。

后来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

共有58座铁桥飞架在雅鲁藏布江之上。

青海省黄南州同仁县郭麻日寺的法舞表演现场。

摄影/郑云峰

随着一座座铁桥的修建,

藏戏犹也如格桑花一样开遍了雪域高原。

人们为七位姑娘婀娜的舞姿所倾倒;

为她们新奇优美的唱腔所折服;

为剧中的神话和传奇所吸引,

喜悦着、陶醉着。

人们惊叹:“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了吧!”

这句惊喜之语不断重复着,

所以藏戏又被称为“阿吉拉姆”,

意为“仙女姐妹”。

既形容了七位姑娘之貌美,

又表明藏戏内容多出自佛经与神话。

正月里的隆务寺,舞者头戴面具,身着华丽的服饰,手持降魔法宝,表演斩魔、赞神等内容。

摄影/郑云峰

唐东杰布将白面具藏戏带回家乡主庙,

创建了迥· 日吾齐戏班。

他把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装饰改为蓝面具,

又结合本地各种歌舞和古瑜伽、杂技等,

编演了佛经故事《智美更登》,

蓝面具戏逐渐形成。

藏戏中,面具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不戴面具是人,戴上面具便成神。

摄影/郑云峰 制图/马进

茫茫草原为舞台,

雪山江河当背景,

日月星辰作灯光;

艺人们头戴面具,

时而静坐歌唱,

时而起立舞蹈,

演绎着天上故事、地上传奇。

观众团团围坐,

随心所欲。

如此情景 让人不禁疑惑——他们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欣赏神话和传奇,

还是在神话和传奇之中真实地生活着?

藏戏这朵高原艺术的奇葩,

在戏剧的百花园中卓然绽放,

芬芳永存。

创作团队

撰文:彧卿

图编:HonYi

审校:有刺客

《三江源》,青岛出版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