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天地之間一場戲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

它是所有藏族戲劇的泛稱。

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與方言語音的不同,

藏戲擁有衆多的藝術流派。

藏戲傳統劇目繁多,但演出時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演員不化妝,主要以面具界定角色身份。

攝影/鄭雲峯

藏戲大約在600多年以前便出現了,

比國粹京劇還早400多年。

最早出現在衛藏地區,

脫胎於藏傳佛教的跳神儀式,

後成爲獨立藝術形式。

藏戲之所以遠播各地,

全靠去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羣衆。

青海的黃南藏戲,

甘肅的甘南藏戲,

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

也逐漸形成。

詩意流淌的果洛草原上,馬背藏戲以天地爲舞臺,氣勢恢宏,風格獨特,令人震撼。其代表劇目,便是取材於史詩《格薩爾王》的《賽馬稱王》篇。

攝影/鄭雲峯

藏戲表現形式多樣,

但主流還是藍面具藏戲。

藏戲的傳統劇目有“十三大本”之說,

其中《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智美更登》《卓瓦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是經常上演的劇目,

故又稱“八大藏戲”。

馬背藏戲是一種在馬背上表演的獨特藝術形式,所有情節均在露天草原上完成,帶有濃郁的藏族生活氣息。

攝影/鄭雲峯

藏戲面具猶如京劇的臉譜,

極盡象徵和誇張,

又精緻奇美,

意義深刻:

善者爲純潔的白;

國王爲威嚴的紅;

王妃爲柔順的綠;

活佛爲吉祥的黃;

巫女爲兩面三刀的半黑半白;

妖魔爲壓抑和恐怖的青面獠牙;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製,

眼睛、嘴脣處挖一個窟窿,

以示樸實敦厚。

藏戲表演的出服裝十分簡單,一個劇目從開始到結束,幾乎不需要更換服裝。

攝影/鄭雲峯

藏戲藝人的唱腔和動作豐富多變,

曲盡其妙。

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

不同的情緒也有不同的舞蹈動作來表達,

不同的流派、戲班也有差異。

藏戲最初是廣場劇,

生活氣息濃厚。

演出場所多爲寬闊打麥場,

沒有舞臺佈景,

觀衆圍坐四周,

演員在場地中央表演。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包含衆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劇目更是十分龐雜。果洛藏族自治州的賽馬會上,舞臺藏戲正在演出。

攝影/鄭雲峯

藏戲表演過程分爲“頌”“雄”和“扎西”,

與宗教儀式類似。

“頌”爲開場白,

一般表演祭神歌舞,

向神祈禱,

向觀衆祝福,

有時也會介紹一下正戲內容;

“雄”就是正戲上演;

“扎西”是戲終時的祝福。

黃南藏戲作爲安多藏戲的組成部分,是在西藏藏戲的影響之下,融匯安多地區藏族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西藏藏戲相比,安多藏戲的道白速度相對較慢。

攝影/鄭雲峯

每年藏曆七月豐收時節,

便是藏戲演出的時候。

一齣戲會演多久並不確定,

少則一天,

多則六七日。

凡歷史久遠的文化遺存,

大多伴有頗具神奇的傳說故事。

藏戲被稱爲“阿吉拉姆”,

其淵源與西藏高僧唐東傑布有關。

唐東傑布是十四世紀噶舉派(白教)高僧,

他眼見水深浪急的雅魯藏布江上沒有橋樑,

百姓只能以牛皮船渡河,

渡者屍骨無存,

所以許下宏願,

發誓架橋,

爲民造福。

甘南拉不楞寺的藏舞場景。

唐東傑布雲遊募捐時,

在山南瓊結認識了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

他 指導七姐妹演出,

機緣巧合下組成了第一個藏戲班子。

他們用歌舞說唱的形式,

表演佛經和傳奇,

勸人行善積德,

出錢出力,

共同修橋。

藏戲是西藏雪頓節的重頭戲之一,如拉薩的羅布林卡每年都會有藏戲表演。

他們的足跡遍佈雪山草原,

歌聲飄蕩在無數個寺院村落。

有人捐獻錢財,

有人佈施鐵塊,

有人饋贈糧食物品,

工匠們不斷加入,

越來越多的百姓跟隨他們。

直到公元1430年,

雅魯藏布江上的第一座鐵橋終於架起。

後來經過他們的不懈努力,

共有58座鐵橋飛架在雅魯藏布江之上。

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郭麻日寺的法舞表演現場。

攝影/鄭雲峯

隨着一座座鐵橋的修建,

藏戲猶也如格桑花一樣開遍了雪域高原。

人們爲七位姑娘婀娜的舞姿所傾倒;

爲她們新奇優美的唱腔所折服;

爲劇中的神話和傳奇所吸引,

喜悅着、陶醉着。

人們驚歎:“莫不是’阿吉拉姆’下凡了吧!”

這句驚喜之語不斷重複着,

所以藏戲又被稱爲“阿吉拉姆”,

意爲“仙女姐妹”。

既形容了七位姑娘之貌美,

又表明藏戲內容多出自佛經與神話。

正月裏的隆務寺,舞者頭戴面具,身着華麗的服飾,手持降魔法寶,表演斬魔、贊神等內容。

攝影/鄭雲峯

唐東傑布將白麪具藏戲帶回家鄉主廟,

創建了迥· 日吾齊戲班。

他把白山羊皮面具加以裝飾改爲藍面具,

又結合本地各種歌舞和古瑜伽、雜技等,

編演了佛經故事《智美更登》,

藍面具戲逐漸形成。

藏戲中,面具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不戴面具是人,戴上面具便成神。

攝影/鄭雲峯 製圖/馬進

茫茫草原爲舞臺,

雪山江河當背景,

日月星辰作燈光;

藝人們頭戴面具,

時而靜坐歌唱,

時而起立舞蹈,

演繹着天上故事、地上傳奇。

觀衆團團圍坐,

隨心所欲。

如此情景 讓人不禁疑惑——他們是在真實的生活中欣賞神話和傳奇,

還是在神話和傳奇之中真實地生活着?

藏戲這朵高原藝術的奇葩,

在戲劇的百花園中卓然綻放,

芬芳永存。

創作團隊

撰文:彧卿

圖編:HonYi

審校:有刺客

《三江源》,青島出版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