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罗荣桓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一点也不为过。

抗战时期,山东抗日力量在罗荣桓的领导下,获得空前发展。1945年春,八路军主力达到15万人,地方武装为37万人。但是,敌人也还很强大,日军加上伪军达到18万人。

可是,罗荣桓以战略眼光决定对敌发起大反攻,继春季攻势后,又制定了山东《五、六、七三个月作战计划》。

为什么要制定这个计划?

原来,罗荣桓在山东这些年来一直来有一个重要设想,就是要把山东5个战略区连成一片。为此,八路军必须集中力量打通胶济路东段的两侧地区,因为,这里正是渤海、胶东、鲁中、滨海4个战略区的连接点。

不料,正当罗荣桓以15万主力对敌18万时,5月1日,日军突然增兵山东,用3万重兵,以鲁中、滨海为重点,举行全区性大“扫荡”。罗荣桓只好下令停止执行 《三个月作战计划》,以各军区转入反“扫荡”。

在反“扫荡”中,罗荣桓亲自率山东军区机关与敌周旋。

这时他的病情很重,尿血不止。但是,在频繁的反“扫荡”中,罗荣桓还是坐在担架上,以惊人的毅力指挥部队行动。由于他的准确判断和英明指挥,使军区机关多次巧妙躲过了日军的合击。

经过20余天的奋战,5月下旬,山东各区八路军先后胜利结束反“扫荡”,歼敌5000余人,攻克了邳县,收复被敌占领的蒙阴县城及据点140多个。

日军并不甘心。

随即,日军大本营从连云港到青岛沿海,增加5个旅团;在济南与泰安之间布置主力第59师团,还将3个旅团分布在津浦、胶济沿线。一下子,在山东,日军的兵力增加到了10万人之众。

10万日军,对山东八路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山东八路军最艰难的时期,是1941年和1942年。当时,日军两次大“扫荡”,兵力最多时,只是5万人,八路军主力被迫地方化,被迫分散,化整为零。而现在日军兵力超过了当时的一倍。形势的严重性,是可想而知的。

日军增加如此之多,超过八路军进入山东后历史上的兵力数,怎么办?

是退缩,还是继续对敌进攻?

罗荣桓分析山东的形势,认为日军虽然兵力增加了,但重现1942年的局面,已完全不可能了。因为,山东解放区扩大了,八路军的实力增强了,并且收复了一些重要城镇,控制了1000余里长的海岸线,并直接威胁青岛、济南、徐州三大城市与津浦、陇海、胶济三大交通干线。于是,他决定不仅不退缩,反而决心继续执行因反“扫荡”而中断了的《三个月作战计划》。

7月12日,罗荣桓重新调整部署,下令发起新的攻势,八路军除仍以胶济路东段两侧为重点以外,还要扩展到山东全区。

各军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立即行动,对敌进行大规模攻势作战。

结果,经过三个月连续作战,八路军以主力进行10余次大战役,歼灭日军300余人、伪军3万余人,解放了郏城、邳县、蒲台、滨县、南皮、沾化、穗平、庆云、费县9座县城,取得很大战果。更为重要的是,经过三个月作战,山东的抗战形势出现巨大转变。胶济路两侧和鲁南地区的伪军大部分被八路军“扫”掉了,5个战略区终于连成了一片。罗荣桓高兴地说:

“山东多年没有解决的问题,这一次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这就是罗荣桓,大智大勇,在日军增加一倍的情况下,他指挥八路军反而夺取了战略上的主动,在山东形成了“以我为主、准备反攻”的大好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