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羅榮桓是一位天才的軍事家,一點也不爲過。

抗戰時期,山東抗日力量在羅榮桓的領導下,獲得空前發展。1945年春,八路軍主力達到15萬人,地方武裝爲37萬人。但是,敵人也還很強大,日軍加上僞軍達到18萬人。

可是,羅榮桓以戰略眼光決定對敵發起大反攻,繼春季攻勢後,又制定了山東《五、六、七三個月作戰計劃》。

爲什麼要制定這個計劃?

原來,羅榮桓在山東這些年來一直來有一個重要設想,就是要把山東5個戰略區連成一片。爲此,八路軍必須集中力量打通膠濟路東段的兩側地區,因爲,這裏正是渤海、膠東、魯中、濱海4個戰略區的連接點。

不料,正當羅榮桓以15萬主力對敵18萬時,5月1日,日軍突然增兵山東,用3萬重兵,以魯中、濱海爲重點,舉行全區性大“掃蕩”。羅榮桓只好下令停止執行 《三個月作戰計劃》,以各軍區轉入反“掃蕩”。

在反“掃蕩”中,羅榮桓親自率山東軍區機關與敵周旋。

這時他的病情很重,尿血不止。但是,在頻繁的反“掃蕩”中,羅榮桓還是坐在擔架上,以驚人的毅力指揮部隊行動。由於他的準確判斷和英明指揮,使軍區機關多次巧妙躲過了日軍的合擊。

經過20余天的奮戰,5月下旬,山東各區八路軍先後勝利結束反“掃蕩”,殲敵5000餘人,攻克了邳縣,收復被敵佔領的蒙陰縣城及據點140多個。

日軍並不甘心。

隨即,日軍大本營從連雲港到青島沿海,增加5個旅團;在濟南與泰安之間佈置主力第59師團,還將3個旅團分佈在津浦、膠濟沿線。一下子,在山東,日軍的兵力增加到了10萬人之衆。

10萬日軍,對山東八路軍來說,意味着什麼?

山東八路軍最艱難的時期,是1941年和1942年。當時,日軍兩次大“掃蕩”,兵力最多時,只是5萬人,八路軍主力被迫地方化,被迫分散,化整爲零。而現在日軍兵力超過了當時的一倍。形勢的嚴重性,是可想而知的。

日軍增加如此之多,超過八路軍進入山東後歷史上的兵力數,怎麼辦?

是退縮,還是繼續對敵進攻?

羅榮桓分析山東的形勢,認爲日軍雖然兵力增加了,但重現1942年的局面,已完全不可能了。因爲,山東解放區擴大了,八路軍的實力增強了,並且收復了一些重要城鎮,控制了1000餘里長的海岸線,並直接威脅青島、濟南、徐州三大城市與津浦、隴海、膠濟三大交通幹線。於是,他決定不僅不退縮,反而決心繼續執行因反“掃蕩”而中斷了的《三個月作戰計劃》。

7月12日,羅榮桓重新調整部署,下令發起新的攻勢,八路軍除仍以膠濟路東段兩側爲重點以外,還要擴展到山東全區。

各軍區八路軍和地方武裝立即行動,對敵進行大規模攻勢作戰。

結果,經過三個月連續作戰,八路軍以主力進行10餘次大戰役,殲滅日軍300餘人、僞軍3萬餘人,解放了郟城、邳縣、蒲臺、濱縣、南皮、沾化、穗平、慶雲、費縣9座縣城,取得很大戰果。更爲重要的是,經過三個月作戰,山東的抗戰形勢出現巨大轉變。膠濟路兩側和魯南地區的僞軍大部分被八路軍“掃”掉了,5個戰略區終於連成了一片。羅榮桓高興地說:

“山東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這一次基本上得到了解決。”

這就是羅榮桓,大智大勇,在日軍增加一倍的情況下,他指揮八路軍反而奪取了戰略上的主動,在山東形成了“以我爲主、準備反攻”的大好局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