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獨倚西樓,遙山恰對簾鉤。人面不知何處,綠波依舊東流”。這句詞,出自於晏殊的《清平樂·紅盞小字》。現如今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清平樂》,憑藉着其精美的服化道以及新鮮的歷史背景,已然成爲炙手可熱的影視作品。雖然不是正史,但也是遵循着仁宗朝的歷史沿革來創作的。

劇中既有前朝的風雲莫測,也有後宮的風起雲湧。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些敢於直言死諫的文官。

(一)、嘔心瀝血,以言載道

《詩經·小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古代的皇帝是九五之尊,天下皆爲皇家所有。既然是一人主政,就會出現弊端。俗話說“衆人拾柴,火焰高”。

坐在那個位置,內心肯定會有所膨脹。而且權力越大,責任就越大,有些時候皇帝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他需要有人來節制自己,來時時刻刻的鞭策自己,以免葬送了祖先留下的大好河山。

1. 義正言辭,浩然正氣

“仁宗恭儉仁恕,出於天性”。這句話出自於元朝人脫脫,所編纂的《宋史》。在歷史上諡號能爲“仁”者,少之又少。“克己復禮爲仁”,仁宗的仁義,不僅體現在體恤民情、爲政以德,更體現在對於大臣們的寬容之上。

電視劇《清平樂》中,就有不少仁宗慘遭諫臣們痛斥的片段。對於這些事情,他知道有些是真的有用,有些是他們妄自揣測。但是不論是哪種,仁宗從來不加以反駁。在仁宗自己看來,這些人不能打壓。如果因言獲罪,那麼之後便無人敢於對自己講真話,說實話。

在劇中的韓琦、蘇舜卿以及歐陽修和范仲淹等人,都是敢於直言不諱的直臣。只要是自己看不慣的,都要說出來。其實,這也與宋朝重文抑武的國策密不可分。文臣的權力很大,尤其是碰到了趙禎這樣的仁義之君。

2. 監察百官,鞭策君王

古代推崇的儒家學說,一貫講求忠君愛國。這些人都是通過科舉考試,自己中了功名。尤其是蘇舜卿,本可以承蒙祖先庇廕,但卻不屑於如此。偏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走上仕途。他們意氣風發,不管是寫文還是上奏,都有禮有節。

《宋史》“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武將本來就被打壓的無可喘息,如果文臣再沒有氣節,那麼國家體制將無以運行。在劇中的臺諫官,往往能夠引經據典的長篇大論,而且將皇帝逼的毫無退路可言。

在君主制的時代,這是一個很好的監察制度。如果一昧的放任皇帝,則勢必會造成政策的失誤。臺諫具有駁議權,也能夠及時的制止皇帝所犯之錯,還能起到監察百官的作用。不論是誰,有一點過失他們都要明察秋毫,如實相報。

(二)、得罪者衆,引火燒身

臺諫官的權力非常大,是獨立於皇權和相權而存在的。在這三者之中,雖然平行,但是臺諫的實力可謂是最弱的。

而他們本身又是頗具書生意氣,都有那種“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風采。所以,只要是遇到自己看不慣的,都要大膽的說出來。所以在劇中的仁宗,對女兒說是儘管自己有時候會生氣,但仍然能夠體諒他們。

1. 雖盡本分,因時而異

《清平樂》中不論是皇帝還是其他的朝臣,都將諫官們稱之爲“火藥桶”。而皇帝有時會因此非常苦惱,因爲天降災害,大家就引經據典的說是皇帝在後宮飲酒作樂,缺德行所致。甚至,皇帝連自己的皇后都不能選擇。不論做什麼事,都有人掣肘。

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很好的監察體系。但前提是坐在皇位上的是一位明君,如果是昏庸無道之輩,自然不會願意聽從臣子如此奚落。就像歐陽修每每都是引經據典,長篇大論而且言辭犀利,但是從未見仁宗有絲毫惱怒之意。

就連文天祥,都非常的羨慕當時的環境“康定間,歐陽修以言事出,未幾即召以諫院”。這一切的前提,都是皇帝寬宥。因爲生殺大權全部掌握在他一人手中,如若犯了忌諱定當懲罰。可古往今來,又能有哪個皇帝能做到如仁宗般的納諫如流。

2. 同僚爭鬥,不死不休

臺諫雖然獨立在皇權和相權中間,但是還會受到其制約。他不需要聽任何人指示,但這也意味着他們沒有靠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不僅是文學泰斗,在仕途上更是以敢爲人先著稱。

別人不敢說的他敢,別人不敢做的他亦敢。以至於在剛剛從南京應天府調任回京時,他便與前來迎接的好友道別。因爲,他知道自己在朝中時日不可能太久。因爲有太多的人,看不慣他,要給他穿小鞋。

劉娥執政時,范仲淹就因得罪於她而被貶。畢竟,她的見識不夠長遠。而仁宗親政,范仲淹擔任右諫官,這是名副其實的言官。在仁宗罷黜皇后一事上,范仲淹極力勸阻。因而有了僭越的行爲,所以被呂夷簡等人抓住把柄,被貶出京。

范仲淹又上《百官圖》在朝堂上分析其黨羽盤根錯節,這卻惹怒了呂夷簡。率領百官紛紛以罷官威脅仁宗,範希文再次被貶。范仲淹的一生四起四落,就是因爲自己太過於直言不諱。因此,得罪了一衆朝臣。

呂夷簡是丞相,而他不過是一介言官。在丞相沒有被廢黜以前,他的權力是可以與皇帝平分秋色的。因此,皇帝也不得不爲了達到平衡對其退讓三分。設立諫官的初衷是很好的,可以節制皇帝的權力,限制百官濫用私權。

而既然做了言官,自然是非常苦的。他們秉持着一身的浩然之氣,在爾虞我詐的朝堂上拼死相護自己的觀點。爲了家國抱負,爲了民生疾苦,甘願犧牲自己的利益。

(三)、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君王就好比是伯樂,而諫官們就好似千里馬。只有能夠碰到賞識他們的人,才能夠大展宏圖。而且還要有範希文的決心和毅力,故而范仲淹能夠名垂青史。他少年時,斷齏畫粥,借宿於古剎寺廟中。爲了能夠維持生存,將粥分成幾塊。

1. 爲清官難,爲言官更難

在集權統治的時代,很難能夠做到權力的約束。當時的環境之下,是本可能起到絕對制約的。尤其是文武百官,爲政一方,而天高皇帝遠,朝中的言官們自然是鞭長莫及。儘管如此,言官們想要保持自己的本分,首先要做的就是得罪人。

紀曉嵐曾說“古往今來,清官鳳毛麟角,而貪官如黃河之沙”。歸根結底,還是當時體制的錯。官官相護,這種情況屢見不鮮。他們爲了自己的利益,往往會觸及到百姓和朝廷的利益。而言官要做的就是將這種事情,連根拔起。

《清平樂》中,王拱辰和歐陽修等人聯名上書導致夏竦被貶謫。而他則利用自己豢養的姬妾,在勾欄裏四處爲其抹黑。這種手段,不算高明,卻也使得其本人十分痛苦。尤其是王拱辰。而且,如果動了別人的蛋糕自然會受到大家的反對。

就像慶曆新政時,任用范仲淹企圖將冗官一事。儘管仁宗有意改革,但是僅僅實行了五年便結束了。因爲被貶黜的官員,除了自己考取功名就是祖上有功。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根本無法觸動。最終,范仲淹再次被貶謫。新政也無疾而終。

2. 雙刃之劍,可成大患

宋朝文官的權力和地位太高,如若心思不正之人擔任,那麼就會變成其打壓異己的工具。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仁宗朝中的臣子一樣,剛直不阿,直言不諱。如果有人拉攏,或者其自己本身心術不正,那麼就會給朝廷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

而這個權利,本身也是皇帝賦予的。趙匡胤曾說“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而且還曾表示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所以即使是得罪了君王,也罪不至死,最多就是被貶出京或成爲庶人。

就像北宋末年的高俅、蔡京和童貫等人,對於臺諫的利用可謂爐火純青。“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秦檜長袖善舞,並且非常善於利用臺諫來打壓異己。《宋史·秦檜傳》“不過曰謗訕,曰指斥,曰怨望,曰立黨沽名,甚則曰有無君心”。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秦檜收買了許多臺諫官員,在岳飛死後,他仍然擔心自己地位不保。因此指示李文會、詹大方等言官爲朝中與自己剷除了張浚還有許多不忠於自己之人。

結語:

宋朝的言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節制皇帝的權力。但他們手中的權柄,也是皇帝賦予的。因此,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制約。當然,在集權時代,這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再加上,宋朝對於文官非常重視,所以對他們所說之言如有僭越,也不會太過計較。

參考文獻:

《宋史》

電視劇《清平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