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塔街——

位於西昌古城西面,靠近西門

是唐代倖存至今的古老街道之一

因街最北部(涼山軍分區院內)有一座建於唐代鹹通十四年(公元873年)的“白塔”,又名石塔,而得名。

自建成以來,雖歷經千年

早已面目全非,但沿街而行

仍然能透過那些現代化的住宅

以及爲數不多的

土木穿鬥結構平房

探尋到它古老的脈絡……

在建昌城“九街十八巷”的所有街巷中或多或少還可以找到一些歷史的痕跡。

古爲南絲綢之路重鎮地處西南邊陲古稱邛都的文化名城兩千多年曆史一座擁有西昌

九街 石塔街走進西昌四小,校園內綠蔭遍佈,朗朗讀書聲從教室裏傳來,整個校園寧靜中透着生機,濃厚的文化氛圍浸潤着心田。在校園靠近石塔街這一面,兩幢灰白相間的新樓拔地而起,成爲校園裏新的地標建築,與此同時,地下停車場、新校門也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中。

都說街道是城市的骨骼沒有街道便沒有城市街道的歷史便是城市的歷史

這一點,從石塔街的歷史便可得到印證。

石塔街與倉街相連路口。冷文浩 攝

根據《西昌市地名詮釋》(1993年7月第一版)記載:石塔街位於城區北部,屬西城街道辦事處(編者注:現屬北城街道辦事處)。石塔街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坡度約26度,南起下順城街,北至軍分區,長731米。寬分三段:順城街至大水井寬19米;大水井至倉街寬13米;倉街至軍分區寬11米。石塔街東側與倉街、三衙街,西側與老西門巷、大水井巷相連。街兩側分別有:涼山州歌舞團、西昌百貨供應站、州供銷社、州政協、州財政局、市印刷一廠等單位,爲磚混樓房,餘爲居民住宅,多是土木穿鬥結構平房……

石塔街誕生於唐朝,因寺得名

秋色如墨,老街如畫。肖薇 攝

西昌建造古城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尤爲珍貴的是,西昌的漢城、唐城、明城、清城都還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下來,成爲西昌歷史的座標。

唐代,唐王朝在西昌設嶲州都督府。唐太宗李世民對西南少數民族實行招撫政策,鼓勵其發展生產,使得當時西南地區的封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相對穩定,民族關係相對和諧,在此社會背景下,唐王朝在西昌修築了規模宏大的嶲州城。

嶲州城是一座四方形城池,泥土夯築,坐落在北山腳下的開闊壩子上。古城發展至明清時期:爲防水患等原因,縮徙西北角高地建土城。《西昌縣誌·地理志》(民國版)記載:“宣德二年,甃以磚石,高三丈,周九里三分。”有城門四:安定、建平、大通、寧遠。大通門(南門)至安定門(東門)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建平(北門)至西北角城牆大部夷爲平地,原城爲方形,因東河洪水爲患,沖毀東南角城垣,現呈扇形。

而石塔街,就位於西昌古城西面,靠近西門,是唐代倖存至今的古老街道之一。雖歷經千年,早已面目全非,但沿街而行,仍然能透過那些現代化的住宅,以及爲數不多的土木穿鬥結構平房探尋到它古老的脈絡……

石塔街小院人家。肖薇 攝

時間的齒輪倒回738年—779年,此時正值唐代的天寶年間。 在唐朝的支持下,雲南大理建立了南詔國,南詔國傳至第七代國王景莊王世隆,爲了擴大其統治範圍,維護其沒落的奴隸制,多次出兵西昌。直至唐懿宗時期(860年—874年),最終佔領了西昌,立城爲建昌府。

景莊王佔領西昌後,又繼續把戰火推向成都附近,虎視中原,這場曠日持久的擄掠性戰爭,使西昌至成都“八百里之間民畜爲空”,可見戰爭之殘酷。據《新唐書·南詔傳》記載:“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入成都,止西郭……乃掠子女工伎數萬引而南。”

石塔街10月2020

在西昌被南詔佔領期間,受到其影響衆多。首先,南詔是個舉國奉信佛教的國度,統治區域到達哪裏便把佛教推行傳播到哪裏。唐宣宗時(847年—859年),南詔攻下西昌,景莊王便在西昌大興土木,選城中西面的最高處(今涼山軍分區)創建了規模宏大的佛寺——景淨。寺內立有一佛塔,通體白色,故民間又多稱爲白塔寺。《南詔野史會證》轉《白古通紀淺述》記載:“王自將軍四十萬,遂徵西極……到古宗地方交戰,大敗唐兵,片甲不留。回到建昌,築城鑿池,建景淨寺……”

以朝露晨曦爲伴,賞一世古城風華。肖薇 攝

此時,戰爭還沒有結束,年年征戰使南詔國庫空虛、經濟蕭條,各民族怨聲載道,景莊王也於唐乾符四年(877年)二月,憂憤死於他親自創建的白塔寺中。

每天以旅人的身份,往來於這座城市,飽讀古城之名篇,賞盡四季之佳卷。石塔街,攝於2020年4月 。肖薇 攝

在南詔統治時期,白塔寺南面闢有一條大道,拾級而上,是朝拜白塔寺的必經之路,大道兩旁柏樹成行,柏樹下聳立着一座座石塔,用於安葬僧人圓寂後的骨灰。數百年後,圓寂的僧人多了,石塔林立,大道上信男善女絡繹不絕,擺攤的、賣藝的、算命的熱鬧非凡,於是人們便把這條大道稱作石塔街。

石塔街南起於順城街,坡度約爲26度。

發揚於明清,古白塔歷經兩次修復

古白塔的建築,不僅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反映了佛教傳入西昌的悠久歷史。

西昌古白塔矗立在西昌城內西北部一隅,此地原爲景淨寺,後改名爲白塔寺。現爲涼山軍分區後院。

隨着時間的推移,朝代更迭,白塔寺也逐漸沒落,只剩下了孤獨的白塔,而石塔街兩旁的石塔逐漸被後人搬去砌了水溝或竈臺,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民居,唯有石塔街這條古老的街名留存至今。不過,明清兩代的文化、宗教建築大多集中於城西的石塔街一帶,其中久負盛名的除了景淨寺,還有唐代的發矇寺、清代的關帝廟,以及滇南會館、陝西會館、瀘峯書院等均分佈在石塔街附近。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始建於唐代的古白塔因地震坍塌,到了明永曆十年(1656年)得以重建。不幸的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重建後的白塔又遭遇地震崩塌,至清咸豐九年(1859年)再度重建至今。

現存的古白塔,依舊矗立在石塔街北端,中國人民解放軍涼山軍分區院內,1987年被列入西昌市文物保護單位。其塔高21米,共7層,底層周長14.8米,磚砌呈八棱形。塔的底層有門可以進入,裏面有寬爲0.4米的螺旋形階梯,可以通到古塔第四層。

石塔街的居民坐看建昌古城雲捲雲舒,花開花落。肖薇 攝

塔正面嵌有石匾,上面刻着“古白塔”,落款爲“大清咸豐十年在已未二月初六”。背面的石匾上有“古塔”,邊款的上款爲“修古塔記”,下款“永曆拾年丙申”(1656年),左上角有藏文。 石塔的塔體由青磚砌成,磚的年代不盡相同,有的刻有“咸豐九年重修白塔”“陽文”;刻有兩種不同的藏文“陰文”;頂層還有數塊飾有菱形圖案的漢磚。

“這不僅是張萍曾經常常去玩耍的地方,也是許多西昌人童年“探險”的好去處。如今,古塔周邊林木茂密,蒼勁的青松翠柏與古樸寧靜的石塔彷彿一對伴侶,在漫長的時間河流裏攜手同行,坐看建昌古城雲捲雲舒。”

這其中,還立有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長張正寧先生於2004年撰寫的《古白塔記》,簡要記錄了白塔的歷史以及軍營對其的保護。

老西門巷,連接石塔街與老西門坡街

老西門巷,連接老西門坡街與石塔街的邊界通道。

從古白塔往下走,在如今的53號家園隔壁,有一條通往老城牆的巷子,叫老西門巷。老西門巷,因位於西昌老西門,而得名。據《西昌市地名詮釋》(1993年7月第一版)記載,老西門巷,東西走向,巷彎曲,東起石塔街,西至老西門,下城牆陡坡接老西門路,長350米,寬分兩段:石塔街至城廂糧站段長70米,寬7米,瀝青路面;糧站至城牆上端寬3米,混凝土路面;下城牆至老西門街爲泥石路。此巷除城廂糧站、西昌麪粉廠外,無住戶。

巷側原有西昌老西門城門,抗日戰爭時期,爲防空襲疏散人口,拆開城門,成爲行人通道,1953年擴建糧站和西昌麪粉廠,佔用原通道,在南側留下此巷。

關帝廟:清代時期,這裏的關帝廟也曾盛極一時。關帝廟,是爲供奉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而興建的。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一方水土的民俗民風展示。

清代時期,建昌古城裏的關帝廟緊鄰着老西門(寧遠門),當時的西門與其他三道城門一樣,都有城樓,不同的是,西門前沒有街沿,因爲古城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從老西門出去就是一段往下走的樓梯。

石塔街上的民居。肖薇 攝

而在關帝廟興盛之前,老西門便被封了。

老西門被封后不久,纔在順城街沿街與晏家巷交匯處開了新西門,又叫小西門。

直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左右,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西昌便在西城牆下修了防空洞,才重新開了現在的老西門巷。

明清兩代的文化、宗教建築則大多集中於石塔街一帶。肖薇 攝

小巷,又彎又長,沒有門, 沒有窗。——顧城《小巷》

九街 石塔街時至今日,這條老西門巷仍然連通着古城與城北的老西門街,成爲羣衆進出古城的便捷通道,每天上學和放學時,學生、家長穿梭其間,絡繹不絕。

在城市發展進程中,消失的金廳巷和移民會館

四小新建教學樓,原金廳巷所在。

走過老西門巷口,很容易看見四小正在修建的新樓,這裏曾是張萍居住的地方,金廳巷。

從南往北看,金廳巷類似於J的形狀,一端位於石塔街,另一端出口連接倉街,大致位於現在的泰龍武術學校。

別看現在幾乎找不到一丁點兒金廳巷的痕跡,但在過去,這條巷子並不小,裏面還有一座董公祠。隨着城市的發展,四小改擴建以及合康印刷廠的成立,先後將金廳巷佔用,這條巷子也就“消失”了。大概唯有曾經居住於此間的人,才能回憶起這裏的故事。

大水井巷是石塔街西側相連的最後一條巷子。巷子呈倒T形,北端連接現在的西昌市委大院,西面連接晏家巷。

石塔街西側連接大水井。

清代的這裏曾有兩個重要的移民會館,一個是位於現市政府大院內的滇南會館,另一個是位於現州公安局家屬區內的北聖宮,又名陝西會館。

每到會期,這兩所會館都異常熱鬧,如今雖然兩個會館均已淹沒在歷史的縫隙中,但原址附近的古老黃葛樹被保留了下來。

現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的門診大樓的位置,舊時叫中營壩。

石塔街南面的盡頭,最具標誌性的建築就是現在的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據77歲的老西昌人史在德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後,現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的門診大樓的位置,舊時叫中營壩。

這個名字,也是由於中營巷的出口就在壩子旁邊,老百姓便直接稱之爲中營壩,又叫米市壩。

儘管歷經數十年,史在德仍然清晰地記得幼年時期與祖母一道在此買米的情形。當時,米市壩附近還有一個西康衛生院,規模不大,在其基礎上幾經發展纔有了現在的涼山州第一人民醫院。

除此而外,舊時的石塔街兩邊都是土木穿鬥結構的民房。直至民國時期,石塔街一帶的寺廟祠堂大多被改爲學校或部隊駐地、行政機關辦公之地。1950年3月,西昌解放後,開啓了城市化進程,大批工業企業在西昌建成,石塔街上的大小柵門被拆除,泥土路面也改爲了混合有碎瓦塊、石灰、泥土的三合土路面。1978年,西昌與涼山合併,城市改造逐年進行,石塔街被鋪成了水泥路面。近年來,老城區風貌改造,最終漸漸形成今天的模樣。傍晚,熙熙攘攘的石塔街,景色寂寥,沉澱如耄耋老人。幼年記憶在此發酵,時間在此停滯,它的一切似乎都變了,又彷彿從未變過。

來源:涼山日報全媒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