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不能勝之謂勇。”

這句話出自《菜根譚》應酬篇。

從字面意思來說,這句話的內容並不難理解,大致意思是一個能明察秋毫的人並不是真正的明智,能夠察覺卻不讓別人認爲被察覺的,纔是明智。可以戰勝別人的勇猛,能夠戰勝的別人的情況下又給人留有餘地,纔是真正的勇猛。

但是,要真正讀懂這句話,只靠字面意思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它的寫作背景。因爲《菜根譚》跟一般的書不同,它是一本語錄體的書籍,書中內容多是格言。如果不瞭解它的寫作背景,就無法把握到其中的真實含義。

其實,這種格言體的書籍,並非是偶然產生,借用西方學者榮格的話說:“近代詩格律這種獨特的文學形式,是我們民族無意識的地質沉澱物,是被形式化了的民族集體無意識的形式化。”

換句話說,也只有在中國歷史背景下,這種獨特的文化土壤中,才能長出《菜根譚》這樣的內容。

《菜根譚》是明代學者洪應明寫成,受歷代有識之士重視,甚至流傳海外,在日本也曾引起熱烈反響。在日本,從平民到高官,從年輕人到成就一番事業的企業家,都有《菜根譚》的忠實讀者。

洪應明所處的年代是明代中期。一方面社會總體比較穩定,沒有大規模的戰亂。另一方面社會內部卻是矛盾重重。

當時的中國傳統思想也經歷了一次較大變化,過去是儒釋道三家分野的局面慢慢消融,取而代之的是儒釋道三家逐漸走向融合的局面。儒家所追求的是人跟人之間的和諧,道家所追求的是人跟自然的和諧,佛家追求人內心的安定和諧。

而這在這三種思想的融合,又產生出獨特的中國文化。而要讀懂這種文化的產物,首先要把自己浸入到這種文化當時候。

如清代的三山病夫通理所言,閱讀《菜根譚》“唯靜心沉玩者方堪領會。”

所以,在這種背景去重新讀“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不能勝之謂勇。”就會有不同的意味。

初讀時,從字面意思而言,容易讓人以爲《菜根譚》是要教人做一個裝糊塗的人,實際並非如此。儒家的思想是追求一種進取的人生態度,但是世事艱深,一味追求埋頭猛進,撞了南牆也不回頭,常常是死了也於事無補。

所以纔有道家思想“退一步海闊天空”。《論語》中也有一句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也就是說在入世進取時,要有一種以退爲進的態度。《道德經》也有另一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道家所追求的是一種低調的處事方式,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聰明。這種思想也被《菜根譚》融入其中。當然,這個跟現代所宣揚的處世方式,確實有很大不一樣,現在所追求的是一種高調,從出場就要高調,這樣才能被別人注意到你。

但是,對於生活閱歷的人來說,會發現在實際處世過程中,低調做人仍是一個寶貴的人生經驗。從歷史的經驗來看,有太多的青年才俊因爲過於高調展露自己的才智而夭折。

三國的楊修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對曹操的心事堪稱瞭如指掌,又不加掩飾,搞得大家都知道,最終就是換來一個悲慘下場。

但無論是懂得低調隱藏,或者給別人留有餘地,都需要有極高的思想。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有一份佛家的思想,能夠去安定自己的內心,不去過分執着,更能彰顯天地之境,體察萬物之道,洞悉世事之明。

這是閱讀《菜根譚》給我自己帶來的一些感受。確實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得到內心的滋養,精神世界可以更加豐富。

當然,想要更深一步去讀懂《菜根譚》,除了字面意思,以及這部書的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和閱讀。對於有生活閱歷的人來說,讀《菜根譚》會比過去年輕時閱讀,往往更有一份更深的體悟。

這也是《菜根譚》值得被不斷閱讀的原因所在。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以清朝光緒時期揚州藏經禪院刻本爲底本的《菜根譚》。

從明代到現在,這個底本的《菜根譚》是公認最好的版本之一。全書採用影印方式,把這本古籍完整保留下來。適合閱讀,也適合收藏。

我們跟出版社聯繫後,以團購的方式把這本書帶給大家。原價69,現在只需35元,現在點擊上方橫條,只需一頓飯錢,就能把這本經典好書帶回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