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或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节:相传在某个古堡中住着一位神秘的女伯爵,为追求美貌而到处诱捕少女,榨取她们的血液为自己养颜。这种情节看上去十分血腥,大大违背核心价值观,恐怕大多数人看过也就忘了,会认为这只不过虚构出的内容。实际上,历史上当真存在这么一位女贵族,她的所作所为可远比“用血当化妆品”骇人听闻得多。

这位女贵族名叫伊丽莎白·巴托里,来自古老而声名显赫的匈牙利巴托里家族。根据文献记载来看,她自幼聪慧且性格坚毅,精通多种语言,十分擅长古典文学和数学。不仅如此,伊丽莎白虽是个姑娘,她却要求长辈们把她当男孩养。因此,伊丽莎白常常穿男装,跟男孩子打成一片,其剑术与马术也相当出色。

1575年,年仅15岁的伊丽莎白在今斯洛伐克的弗拉诺夫镇与20岁的纳达斯迪·费伦茨结婚,值得一提的是,费伦茨家族也是当时欧洲的名门望族,壕得不行,婚后丈夫就一口气送了17座村庄外加一幢乡间豪宅当礼物。然而,性格自立的伊丽莎白认为自家不比丈夫家地位低,因此也没必要随丈夫姓。

或许在不少朋友认识里,欧洲过去的贵族就是负责盘剥封地百姓的,实则不然。简单来讲,一名合格的贵族应当是其封地百姓的“父母官”,不但要维护封地内秩序安定,还常常需帮助平民处理一些问题——哪家闺女出嫁了,为讨个好彩头会邀请领主出席婚礼甚至致辞;两家人因一点利益纠纷闹大了,法庭不好处理,有时候还得麻烦领主亲自出面解决。纳达斯迪经常外出征战或是学习,伊丽莎白很好地扮演起了“父母官”的角色。从文献来看,早年的她还经常自掏腰包搞慈善,在伊丽莎白的精心维护下,无论是巴托里家族还是费伦茨家族都有着极好的口碑,她在民众中的威望也相当高。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伊丽莎白跟“杀人狂”还丝毫不沾边,她反而像个下凡的天使。然而实际上,她的家族表面上尊奉加尔文宗,但许多成员背地里十分崇信“撒旦主义”。在这些人看来,撒旦并不是恶魔,只是主张与上帝不同罢了。撒旦主义一方面强调“绝对的利己主义”,另一方面又提倡“献身”,通俗来说就是抓活人来献祭。这个过程究竟如何,笔者也不清楚,但毫无疑问,成长在这样一个家族中,伊丽莎白小时候肯定或多或少目睹过所谓“献身”的场景,黑暗的种子在她幼小的心中扎根,到了这会儿已经成熟。

伊丽莎白没有遮掩,而是把自己的念头直接告诉了丈夫。通常情况下,纳达斯迪只要教育妻子两句,告诉她这样做良心大大地坏啦,后面的事情大概率便不会发生了。然而,纳达斯迪是名骑士,或许是平时在战场上砍得人多了,觉得死活也无所谓;也或许是他心中的正义感和道德感并非那么强烈,觉得搞几个草民来玩玩也没啥;更重要的是,一根筋的他太笃信所谓的“骑士精神”,宠爱妻子有点过头,认为既然妻子这么优秀还忠诚于自己,那么自己就应当满足妻子的任何要求。结果,纳达斯迪非但没有劝阻,反而找来了最好的工匠,为妻子修了多座专门用来折磨人的密室。

罪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伊丽莎白用自己的才智发明或改良了诸多刑具,她先从近人下手,绑架了仆人的女儿。她最常用的酷刑是扎针——将钢针扎进少女的指甲缝,或是把少女吊在高处,用针将其扎成刺猬,看着血液顺着针流下滴落在地直到流干。伊丽莎白通常不会一次性要了少女的命,她总是尽可能地延长折磨的过程,例如用烧红的铁棍烫私处,或是用蜂蜜涂在少女皮肤上,看着蚊虫叮咬。有时候,伊丽莎白会烧一锅沸水泼到少女身上,再将其皮肤剥离;冬天,她用冷水浇遍少女全身,逼她们站在室外冻成冰雕。最重口味的是,伊丽莎白有时会强迫少女切下身上的肉并吞食,直到咽气。她甚至还徒手把女孩的嘴撕开,再往里塞烧红的木炭。

诸如此类内容不宜多说,或许做这种坏事会上瘾,伊丽莎白越玩越大也越频繁,后来甚至到了明目张胆的程度。平民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城堡里打工,不料女儿就此从世间蒸发了,时间一长,人们都把自家闺女藏起来。直至1610年,一名贵族女孩的死亡引起当局注意,首相乔治·图尔索亲自下令调查伯爵夫人伊丽莎白·巴托里。根据调查报告来看,前去调查的30余人在伊丽莎白的城堡中发现了一名刚死亡的女孩、一名奄奄一息的女孩和一大群被囚禁的女孩,这些成了关键罪证。

除此之外,人们还在城堡中搜出了数十具遗骸,它们甚至就藏在显眼的衣柜里。据一些史料来看,伊丽莎白一生中大概戕害了650名少女。后来,伊丽莎白遭受审判,鉴于其尊贵的身份,法庭并没有判处死刑,而是将其软禁在城堡中。伊丽莎白在城堡中尽力搜刮着所有可以维生的东西,她在苟活了3年多后才死去。

各位看官读到这儿恐怕会觉得很难受,或是对这个女魔头恨得咬牙切齿,不过笔者要反转一番:这段历史可能是假的。

首先,事情败露后,许多后续发展十分不符合逻辑。匈牙利首相乔治·图尔索指控伊丽莎白的4名近侍为帮凶,同时参与了多起虐待事件,然而在几人的供词中,伊丽莎白究竟害了多少姑娘,数字各不相同,差距还不小;其次,调查报告中提到的“死去的、奄奄一息的和被囚禁的少女”,这些可能只是一面之词,因为许多经常出入城堡的人,包括当时在场的2名家庭教师在内,他们事后均坦白城堡中根本没有这些情况。唯一确凿的是,城堡中有一名被动物咬成重伤的女孩,但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伊丽莎白故意造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据记载,伊丽莎白在审判时主动提交了一份写有650个名字的名单,且不说名单究竟是真是假,她是如何记住这些名字的?常人做坏事被发现,本能是尽量隐瞒错误来减小负面影响,她为何偏偏反其道行之?最终,连匈牙利官方都觉得这份名单太假,根本站不住脚,因此未做太多重视。

另一方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件事就更值得玩味了。在调查伊丽莎白前不久,伊丽莎白的侄子、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加布雷尔·巴托里刚刚遭受了一场未遂的谋杀。有人认为,这场谋杀正是图尔索指使的,因为在当时,加布雷尔·巴托里与神罗皇帝、匈牙利国王马蒂亚斯关系很僵。一招失手,加布雷尔肯定会加倍防备,狠的玩不成便玩阴的——搞臭同为巴托里家族出身且名望极高的伊丽莎白,不但有助于扳倒加布雷尔,更有利于削弱巴托里家族的实力。这种卑劣的“污名化”手段在当时的欧洲政坛上十分流行,有一点可以佐证这种观点:不久,加布雷尔在同哈布斯堡王朝军队交战后失利,他死后也遭遇了几乎同样严重的污名化。

这便是伊丽莎白·巴托里的一生,她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恶毒的女人之一,也有不少人坚信她是出于政治目的被污蔑的。显然,这些恶行完完全全超出了常人的认知范畴,时隔久远,其真假也扑朔难定。但确凿的是,无论是一位出身高贵、聪慧、刚强坚毅且曾经善良公正的女士黑化成这样,还是把一位无辜的伯爵夫人丑化到如此程度,这都足以让人感叹:历史或许远比小说精彩得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