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影視或文學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節:相傳在某個古堡中住着一位神祕的女伯爵,爲追求美貌而到處誘捕少女,榨取她們的血液爲自己養顏。這種情節看上去十分血腥,大大違背核心價值觀,恐怕大多數人看過也就忘了,會認爲這只不過虛構出的內容。實際上,歷史上當真存在這麼一位女貴族,她的所作所爲可遠比“用血當化妝品”駭人聽聞得多。

這位女貴族名叫伊麗莎白·巴托里,來自古老而聲名顯赫的匈牙利巴托里家族。根據文獻記載來看,她自幼聰慧且性格堅毅,精通多種語言,十分擅長古典文學和數學。不僅如此,伊麗莎白雖是個姑娘,她卻要求長輩們把她當男孩養。因此,伊麗莎白常常穿男裝,跟男孩子打成一片,其劍術與馬術也相當出色。

1575年,年僅15歲的伊麗莎白在今斯洛伐克的弗拉諾夫鎮與20歲的納達斯迪·費倫茨結婚,值得一提的是,費倫茨家族也是當時歐洲的名門望族,壕得不行,婚後丈夫就一口氣送了17座村莊外加一幢鄉間豪宅當禮物。然而,性格自立的伊麗莎白認爲自家不比丈夫家地位低,因此也沒必要隨丈夫姓。

或許在不少朋友認識裏,歐洲過去的貴族就是負責盤剝封地百姓的,實則不然。簡單來講,一名合格的貴族應當是其封地百姓的“父母官”,不但要維護封地內秩序安定,還常常需幫助平民處理一些問題——哪家閨女出嫁了,爲討個好彩頭會邀請領主出席婚禮甚至致辭;兩家人因一點利益糾紛鬧大了,法庭不好處理,有時候還得麻煩領主親自出面解決。納達斯迪經常外出征戰或是學習,伊麗莎白很好地扮演起了“父母官”的角色。從文獻來看,早年的她還經常自掏腰包搞慈善,在伊麗莎白的精心維護下,無論是巴托里家族還是費倫茨家族都有着極好的口碑,她在民衆中的威望也相當高。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伊麗莎白跟“殺人狂”還絲毫不沾邊,她反而像個下凡的天使。然而實際上,她的家族表面上尊奉加爾文宗,但許多成員背地裏十分崇信“撒旦主義”。在這些人看來,撒旦並不是惡魔,只是主張與上帝不同罷了。撒旦主義一方面強調“絕對的利己主義”,另一方面又提倡“獻身”,通俗來說就是抓活人來獻祭。這個過程究竟如何,筆者也不清楚,但毫無疑問,成長在這樣一個家族中,伊麗莎白小時候肯定或多或少目睹過所謂“獻身”的場景,黑暗的種子在她幼小的心中紮根,到了這會兒已經成熟。

伊麗莎白沒有遮掩,而是把自己的念頭直接告訴了丈夫。通常情況下,納達斯迪只要教育妻子兩句,告訴她這樣做良心大大地壞啦,後面的事情大概率便不會發生了。然而,納達斯迪是名騎士,或許是平時在戰場上砍得人多了,覺得死活也無所謂;也或許是他心中的正義感和道德感並非那麼強烈,覺得搞幾個草民來玩玩也沒啥;更重要的是,一根筋的他太篤信所謂的“騎士精神”,寵愛妻子有點過頭,認爲既然妻子這麼優秀還忠誠於自己,那麼自己就應當滿足妻子的任何要求。結果,納達斯迪非但沒有勸阻,反而找來了最好的工匠,爲妻子修了多座專門用來折磨人的密室。

罪惡就是從這裏開始的。伊麗莎白用自己的才智發明或改良了諸多刑具,她先從近人下手,綁架了僕人的女兒。她最常用的酷刑是扎針——將鋼針扎進少女的指甲縫,或是把少女吊在高處,用針將其紮成刺蝟,看着血液順着針流下滴落在地直到流乾。伊麗莎白通常不會一次性要了少女的命,她總是儘可能地延長折磨的過程,例如用燒紅的鐵棍燙私處,或是用蜂蜜塗在少女皮膚上,看着蚊蟲叮咬。有時候,伊麗莎白會燒一鍋沸水潑到少女身上,再將其皮膚剝離;冬天,她用冷水澆遍少女全身,逼她們站在室外凍成冰雕。最重口味的是,伊麗莎白有時會強迫少女切下身上的肉併吞食,直到嚥氣。她甚至還徒手把女孩的嘴撕開,再往裏塞燒紅的木炭。

諸如此類內容不宜多說,或許做這種壞事會上癮,伊麗莎白越玩越大也越頻繁,後來甚至到了明目張膽的程度。平民把自己的女兒送到城堡裏打工,不料女兒就此從世間蒸發了,時間一長,人們都把自家閨女藏起來。直至1610年,一名貴族女孩的死亡引起當局注意,首相喬治·圖爾索親自下令調查伯爵夫人伊麗莎白·巴托里。根據調查報告來看,前去調查的30餘人在伊麗莎白的城堡中發現了一名剛死亡的女孩、一名奄奄一息的女孩和一大羣被囚禁的女孩,這些成了關鍵罪證。

除此之外,人們還在城堡中搜出了數十具遺骸,它們甚至就藏在顯眼的衣櫃裏。據一些史料來看,伊麗莎白一生中大概戕害了650名少女。後來,伊麗莎白遭受審判,鑑於其尊貴的身份,法庭並沒有判處死刑,而是將其軟禁在城堡中。伊麗莎白在城堡中盡力搜刮着所有可以維生的東西,她在苟活了3年多後才死去。

各位看官讀到這兒恐怕會覺得很難受,或是對這個女魔頭恨得咬牙切齒,不過筆者要反轉一番:這段歷史可能是假的。

首先,事情敗露後,許多後續發展十分不符合邏輯。匈牙利首相喬治·圖爾索指控伊麗莎白的4名近侍爲幫兇,同時參與了多起虐待事件,然而在幾人的供詞中,伊麗莎白究竟害了多少姑娘,數字各不相同,差距還不小;其次,調查報告中提到的“死去的、奄奄一息的和被囚禁的少女”,這些可能只是一面之詞,因爲許多經常出入城堡的人,包括當時在場的2名家庭教師在內,他們事後均坦白城堡中根本沒有這些情況。唯一確鑿的是,城堡中有一名被動物咬成重傷的女孩,但沒有證據證明這是伊麗莎白故意造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據記載,伊麗莎白在審判時主動提交了一份寫有650個名字的名單,且不說名單究竟是真是假,她是如何記住這些名字的?常人做壞事被發現,本能是儘量隱瞞錯誤來減小負面影響,她爲何偏偏反其道行之?最終,連匈牙利官方都覺得這份名單太假,根本站不住腳,因此未做太多重視。

另一方面,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這件事就更值得玩味了。在調查伊麗莎白前不久,伊麗莎白的侄子、特蘭西瓦尼亞親王加布雷爾·巴托里剛剛遭受了一場未遂的謀殺。有人認爲,這場謀殺正是圖爾索指使的,因爲在當時,加布雷爾·巴托里與神羅皇帝、匈牙利國王馬蒂亞斯關係很僵。一招失手,加布雷爾肯定會加倍防備,狠的玩不成便玩陰的——搞臭同爲巴托里家族出身且名望極高的伊麗莎白,不但有助於扳倒加布雷爾,更有利於削弱巴托里家族的實力。這種卑劣的“污名化”手段在當時的歐洲政壇上十分流行,有一點可以佐證這種觀點:不久,加布雷爾在同哈布斯堡王朝軍隊交戰後失利,他死後也遭遇了幾乎同樣嚴重的污名化。

這便是伊麗莎白·巴托里的一生,她被認爲是人類歷史上最惡毒的女人之一,也有不少人堅信她是出於政治目的被污衊的。顯然,這些惡行完完全全超出了常人的認知範疇,時隔久遠,其真假也撲朔難定。但確鑿的是,無論是一位出身高貴、聰慧、剛強堅毅且曾經善良公正的女士黑化成這樣,還是把一位無辜的伯爵夫人醜化到如此程度,這都足以讓人感嘆:歷史或許遠比小說精彩得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