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良子

父母课堂原创

1

前几天,被一个教育节目吸引了,节目所体现的教育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是一个16岁女孩的冷静控诉。女孩的父亲是一名普通保安,每月所挣的钱并不是很多,这位女孩在上节目的时候,却很冷静地告诉主持人:因为朝爸爸要钱被挨打了。

而女孩要钱的目的有很多,她要买衣服、请同学吃饭、报报补习班,她还要求父亲买苹果手机,并毫不遮掩地说:"同学有的,我也要有",买手机的理由还是怕同学笑话用不好的手机。她还振振有词地说:"我要让同学知道,就算我爸爸是一名普通的保安,他也同样可以供我上很好的大学,给我用很好的东西"。

我看了第一反应是:这孩子的攀比心太严重了!当孩子有了过度的攀比心,会为了成为焦点而不停的攀比下去,会变得善于妒忌,严重的会造成心理扭曲。当由于攀比而得到的好胜心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挫败感也会随之而来,变得自卑,孤立,朋友也会越来越少。

2

最近天气转凉了,和嫂子约着一块去逛商场,想着给孩子们添点新衣。大侄子刚上四年级,对衣服鞋子挑得很,穿衣服就挑自己喜欢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买回去还不穿。嫂子每次给他买衣服,都得带上他。

刚进商场,侄子径直走到某名牌运动专柜。

“这里有几款打折的,你试试,款式也挺好的”,嫂子对侄子说。

“不要,我不喜欢,同学们都穿最新款!”孩子根本看都不看,直接试了刚上的新款。嫂子对我摇摇头,苦笑了一下。定下一双新款鞋,800多。

付钱前,我凑过去跟嫂子小声说了几句话,“这可不少钱,小半个月工资呢。这样惯着孩子,不好吧?”嫂子一脸无奈地说:“现在孩子都这样,大人省着点呗。孩子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被人瞧不起。”

现在的家庭只要条件允许,都会在物质上尽量的满足孩子。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家孩子也不能少,以为这样才是足够爱孩子的表现,嫂子就是这样,谁知道这也造成了孩子之间物质攀比的结果。

攀比自己的东西是孩子之间最经常攀比的一种。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常常借助自己拥有的物品去显示自己的优越感,而且物品又是最直观的东西,方便比较,因此孩子学会攀比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攀比物品。

3

几乎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都有"别人有的,我也要有"的心态,有羡慕、有嫉妒,也有叛逆,在这种情况之下,父母不同的应对方法足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有时候攀比只是把目光停留在一些事情的表面,所以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把他们攀比的焦点进行深挖,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比如说,当孩子攀比谁的零花钱多,那么家长可以适当引导孩子想一想:怎么花自己的零花钱比较有意义?或者零花钱怎么分配会比较合理?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一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东西上,而且也会自我思考攀比的意义在哪,从而自我疏导,不再进行无意义的攀比行为。

家长越是毫无底线地满足,孩子的欲望就越是会不断提升。到最后到了家长无力满足的境地,孩子还会埋怨父母,得不偿失。教会孩子要把钱花在自己最需要的地方,拒绝攀比,合理消费。让孩子明白自己想要的东西需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一束光,父母要做的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光,感受真正的快乐和自信。

与其在与别人的攀比中迷失自我,不如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双养教育,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和推广构建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帮助家庭,赋能机构,通过线上家庭学院+ + 线下师训认证模式,提供一站式家庭教育系统解决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