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滿清入關,在歷史愛好者中一直是很熱門的討論話題;美中衝突激化後,突然冒出來一個把美中比作明清的說法,還被歸納成了“入關學”。

雖然這樣的說法不符合很多人對中國的定位與認識,在國內爭議很大,不過“入關學”實質的討論好像西漸了,美國戰略研究學界對未來美中戰略走向接連推出研究報告,等於是在討論“入關”是否會發生。

先有蘭德對2050年中國發展的預測,指出在自我崩潰、勉強掙扎、負重前行和全面勝利四種結局裏,最可能的是負重前行,但美國需要以負重前行和全面勝利兩種結局作爲決策基線,纔會比較主動。

美國鷹派保守智庫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CSBA)則提出2035年中國的4個可能的狀態:1、全面勝利,2、有得有失但大體上不進不退,3、西方圍堵成功,中國退回孤立,4、改製爲大號新加坡,經濟上繁榮,政治上人畜無害。

CSBA並不預測哪一個情況是最可能的,只是提出西方對華政策需要基於一攬子考慮,而不再能基於對某一最可能的前景進行規劃和定期審評調整,因爲歷史證明鎖定在單一前景太一廂情願。有意思的是,CSBA特意指出,在所有的想定裏,中國崩潰都不大可能出現,所以根本沒有作爲可能的想定放進去。

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SIS)也沒有提出具體的預測,但給出了與CSBA不同的4個可能情況。CSIS首先定義了美國全贏爲:

·政治上繼續主導世界

·軍事上繼續保持碾壓性優勢和行動自由

·繼續確保經濟和科技霸權

·保住歐洲老北約,打造印太新北約

當然,CSIS的用詞不是這樣的,而是冠冕堂皇的“維護全球共同利益”、“值得其他國家效仿的美國政治經濟體制和科技成就”等等。

對於中國,全贏爲:

·軍事力量能覆蓋東海、南海甚至更遠

·經濟上保持5%以上的增長,在工業4.0各領域全面突破

·具體領域極大增加影響力:一帶一路,網絡虛擬世界,知識產權,政權更迭

·極大增加對國際組織、標準和行爲規範的影響力

顯然,CSIS的重點在於中國是能輸還是能贏,標準比較具體。對於美國,基本上可以“守成”而一言以蔽之。

CSIS按照輸贏的四象限分析方法,得出四個未來前景:

換一個角度來看,就全球層面而言:

從美國角度來看,可以更加具體地描述爲:

對中國來說,可以更加具體地描述爲:

對於其他國家和力量來說,可以更具體地描述爲:

對全球經濟來說,可以更具體地描述爲:

CSIS總結道:

1、在可預見的未來,對世界影響最大的是美中實力的相對漲落和美中關係。

2、美中之間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達到完全合作和積極正面的程度,只有在美中雙贏的情況下才可能在符合共同利益的方面達成有限合作。這基本上是全面冷戰的格局了,與美蘇冷戰期間相似。

3、在所有情況下,美中關係都千絲萬縷,不可能楚河漢界。同時,除非美贏中輸,美中之間的對抗性競爭都會加劇。

4、美國有可能通過盟國合作,影響中國的發展和行爲,但這隻有當美國重回多邊主義纔可能,也只有當盟國在各自計算利害後決定支持美國纔可能。

5、美國的盟國架構大體能維持,在歐洲相對穩定可靠,但在亞洲和中東則不一定,各國利益與美國利益的一致度的不定性更高。

6、在所有情況下,單極世界和冷戰式的雙極世界不大可能,更可能的是鬆散和動態的多極世界,美中的影響會被印度、日本、德國、法國、英國等的利益和影響所沖淡和平衡。

7、美國領導地位還會受到俄羅斯、伊朗、朝鮮的挑戰。俄羅斯儘管喪失了超級大國的地位,依然是美國和盟國在全球最大的“麻煩製造者”。這不是說俄羅斯是比中國更大的麻煩,而是說俄羅斯是中國之外“二流俱樂部”裏最大的麻煩製造者。俄羅斯的灰色行動成爲美國越來越大的焦慮,這以僱傭軍或者代理人爲主,使美國難以發揮常規的軍事優勢,也難以單純通過外交手段應對,有利於俄羅斯在門檻以下獲得戰略利益,比如在克里米亞和東烏克蘭。

8、除非美贏中輸,伊朗都會強勢擴大影響;也只有美贏中輸,朝鮮纔會願意坐下來與美國談半島無核化。

9、暴力極端主義繼續活躍,繼續尋找美國的弱點,只有強大的美國才能保持暴力極端主義的相對局部化,減少蔓延到“問題地區”之外。

10、中俄關系可能已經達到頂點了。不管中國是走強還是走弱,俄羅斯都可能在美中之間遠交近攻,動態地平衡三邊關係,爲自己謀取最大利益。

11、科技和軍事“黑天鵝”是2025-30年間的不定因素。新軍事科技發展在總體上還是漸進的,而不是革命性的,但不能排除意外和突變性發展,只是現在無法預測。值得注意的關鍵領域包括:高超音速的常規與核武器,自主作戰系統,生物合成,空間軍事化。各國都希望避免意外的擦槍走火,這可能導致新的軍控架構。

12、常規戰爭與核戰爭的危險與美國影響成反比,但以美中雙輸和新冠在全球失控的情況爲最危險。

CSIS當然是從美國的角度來看問題,有些假定是很成問題的。比如說,中國經濟已經成爲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如果中國崩盤,世界經濟不可能由美國單獨拉動。

美國對盟國的號召力也實質性降低了,不僅是由於特朗普的刁蠻,更由於中國的崛起。比如據彭博社報導,英國外交大臣(如果沒有正式任命的話,相當於實際副首相)拉布在9月2日的高級官員和外交官內部會議上,避而不談英美特殊關係,但要所有人小心行事,避免使得英國陷入美中冷戰之中。他還說到,英國需要小心地向美國以及中國說明自己的做法。英國依然是美國盟國中的盟國,對五眼中其他三眼具有影響。

不過CSIS的這些結論作爲參考還是可以的。

對CSIS的所有推論詳細分析是不可能的,CSIS也迴避了給出哪一種是最可能的情況,或許是呼應CSBA的分析策略,避免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裏,也可能是不願得出不想見到的結論。但這不妨礙我們進一步的定量分析,把CSIS的功課做完。

把四個象限作-1到1的量化,橫軸爲美國,縱軸爲中國,以(1,1)爲美中雙贏,(-1,1)爲美輸中贏,(-1,-1)爲美中雙輸,(1,-1)爲美贏中輸,並對每一“格子”進行量化,可以定量地粗略估計大勢走向。

比如說,最後結果爲(-0.6,-0.2)的話,還是美輸中贏,但中國只是微贏;如果是(0.1,-0.1)的話,看起來美贏中輸,實際上趨勢都太微弱,結果不能導向任何有點確定性的預測。有興趣的話,還可以微調參數數值和加權,進行靈敏度分析。

爲了計算簡單,假定:

綜合國力=0.2*新冠疫苗+0.2*經濟發展+0.2*科技發展+0.2*軍事現代化+0.2*國際影響

爲了便於定量分析,參照CSIS給出的有限參數,並增加更多的綜合考慮,可以給出如下的判據:

新冠疫苗的比重特別高,這是因爲新冠將是21世紀20年代前幾年世界各國的重中之重,當前的疫苗競賽比60年代的空間競賽還要重要,這事關公共健康,比和平時代的軍備競賽影響大多了。

世界上現有10種疫苗進入三期試驗,其中強森的在9月23日剛開始三期試驗,所以很多報導只說有9種。

美國兩種:摩德納(mRNA,至今沒有成功的先例)7月27日開始三期試驗,預計30000人接種;強森,9月23日剛開始三期試驗,計劃接種60000人。

多國合作一種:BIONTECH/Pfizer/Fosun(德美中合作,mRNA,二三期合併),7月27日開始二三期合併試驗,計劃接種30000人。

英國一種:阿斯利康(二三期合併),8月31日開始在英國、印度、巴西、南非和美國的合併的二三期試驗,發現嚴重副反應,曾經叫停,現在英國和印度已經恢復試驗,其他國家依然暫停。

中國四種:康希諾,8月9日在沙特開始三期試驗,9月在巴基斯坦開始;科興,7月開始在巴西三期試驗,8月在印度尼西亞開始;武漢生物,7月再阿聯酋開始三期試驗,5000人接種,8月再祕魯和摩洛哥開始;國藥,7月在阿聯酋開始三期試驗,也是5000人接種;中國的四種進入三期的疫苗都獲批用於緊急情況,累計接種已經至少幾十萬人,阿聯酋也批准了武漢生物和國藥疫苗用於醫衛工作者。

俄羅斯一種:Gamaleya,已經獲批,三期將在巴西、墨西哥和印度開始。

澳大利亞一種:默多克(從肺結核疫苗改用於新冠)。

疫苗失敗是指疫苗不僅不能防疫,還造成大面積的嚴重副反應。中國疫苗已經接種至少幾十萬人,防疫效果還不好說,因爲國內已經沒有有意義的疫區可以測試,國外測試還在進行中,需要時間和人數才能科學確定防疫效果,先期觀察的一般結果良好,但至少就副反應來說,沒有發現嚴重的,疫苗是安全的。

中國在年底前完成疫苗測試和推向公衆使用是大概率事件,即使不能取得90%以上的通常預期的有效性,能達到75%甚至只有50%,也對形成羣體免疫是極大的推動。考慮到依然存在的疫苗有效性的不定性,打分0.6-0.8。

順便提一句,新冠疫苗也可能形成新的產業熱點。10月9日,中國參加WHO和歐洲主導的向全球提供新冠疫苗的COVAX聯盟,此前也曾承諾將研製成功的疫苗作爲世界公共衛生產品向所有國家提供。COVAX承諾要向全球50億人提供疫苗。不算中國國內使用,中國也只能供應COVAX承諾的20%,以每劑100美元的超級公道價計算,出口10億劑就是1000億美元的價值。

事實上,由於中國的產能,很可能這和口罩一樣,全球產量的大頭最後落到中國,出口對象不僅包括亞非拉,也包括歐洲、大洋洲甚至北美。

這不是免費提供,應該是中國直接向最貧窮國家免費提供與發達國家補貼向其他貧窮國家提供相結合,發達國家則需要按照市場價購買。這也不一定是一次性疫苗可以終生有效,可能需要像感冒疫苗一樣,每年打一次,那就更加“洪水長流”了。

但美國就難說了,除了特朗普的不靠譜,CDC、福奇和製藥公司都說最早要2021年中才能完成測試和推向公衆使用。事實上,美國疫苗進入三期試驗的有摩德納,試驗結果沒有報導;強森的試驗剛剛開始。

這方面不能盲目相信美國生化科技水平,生化科技水平相近的英國疫苗就一度因爲個別嚴重副作用被迫叫停測試,基本證實不是疫苗導致的之後,現在有條件恢復了。美國疫苗最終可能是能推出的,畢竟生化科技水平在那裏,也有大量現成的疫區可以做一二三期測試,只是可能需要時間。不管怎麼說,美國的新冠疫苗打分只能是0分,不獎不懲。

中國崛起的最大特徵就是經濟發展,各國在對華關係上的最大糾結也在於是否要搭中國這趟車,因爲經濟發展對各國同樣重要。經濟發展只能以相對於疫前的基準來計算。中國的起點高,期望也高。中國還加料了人民幣國際化。美國就只有“從寬”了。

中國經濟增速肯定放慢了,但結構改革也在深化,經濟發展的含金量在提高。新冠期間,中國謹慎使用金融和財政工具,沒有把彈藥統統打光,在經濟健康發展方面做得比所有主要經濟體都好,而且率先恢復正增長。這在外貿和人民幣升值體現出來。

現在中國走出疫情了,後續經濟恢復正常增長是可以期待的。中國經濟在未來10年保持在5%以上的增長是有較大把握的,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因素,把握更大了。

人民幣國際化是另一個問題。一帶一路和中國經濟雙循環化有利於把中國打造成世界經濟的雙中心之一,而不僅僅是世界工廠。這也是中國金融安全的根本出路,即使不能完全避開美元霸權、CHIPS和SWIFT,至少有強有力的替代和反制手段了。

人民幣不需要取代美元和歐元,只要超過日元和英鎊而成爲世界第三大貨幣,就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階段性成功了。這挑戰比保持經濟增長5%以上更大,但形勢看好。

數字人民幣又是另一個問題,中國在國家數字貨幣方面領先世界,這也是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有力推動。綜合起來,中國打分0.4-0.6。

美國方面,經濟空心化的問題還在加深,不管是奧巴馬的再工業化還是特朗普的MAGA都改變不了這個現實。新冠後的大水漫灌不僅把美國政府的債臺堆到駭人的高度,還嚴重損害了美元信譽,與中國甚至美國盟國的貿易戰不僅抑制美債認購,也終將通過物價高漲而抑制美國人的消費。

這一切都導致接下來的美國財政困難,使得靠政府開支拉動經濟都很艱難。700多萬(還在增加)新冠病人的醫療和康復開支以及未來負擔更是可觀。美國有首先從疫情中走出來的問題,現在已經波連波了,預計2021年全年都會繼續受到疫情拖累,2022年能扭負爲正就不錯了,實際上可能需要更晚。

如果美國蠻幹,在金融上也強迫脫鉤,逼迫人民幣擠佔美元的境外流通,迴流美元造成流動性氾濫,美國經濟的受壓還要加劇。現在看起來,2008年的經濟危機與現在根本不能相提並論,但還是要到2010年才恢復到2.6%增長,以後一直在1.6-2.6%之間浮動,偶爾升到2.9%,所以打分-0.2。應該說,這是從寬的,實際可能-0.4更加合理。

在科技發展方面,中國的目標比較明確:全面實現中國製造2025,尤其是芯片、工業軟件和航空發動機。美國的目標不大明確,只能用大體維持絕對高峯來衡量了。

美國對中國的軍民科技融合發展特別仇恨。這不是簡單的以軍帶民、以民養軍,而是藏軍於民。

民用科技由經濟和市場促動,在整體上平衡地自我發展,只有在關鍵領域由國家投資的軍用科技率先突破。平衡、先進的民用科技還反過來成爲軍用科技的貨架資源,降低軍用科技的進一步研發成本。

這是美國贏得冷戰的“獨門絕技”,但隨着經濟空心化、金融化,美國自己生疏了,中國倒是日益嫺熟了,這樣互動發展使得美國對維持霸權的前景不寒而慄。

當然,就水平而言,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華爲遇到封殺的時候,不少人羅列了一大堆中國還被卡脖子的關鍵技術。這些都是事實,但眼光不能靜止。科技不是巫術,人力物力到位了,科技門檻是能跨過的,高強度的公關還能加速跨越。

美國的封殺只是在阻滯中國的發展,而沒有一場球賽是靠守門員贏得的。換一個角度,中國好比化學反應有足量的反應物但缺催化劑,美國則是掌握着催化劑但已經沒有了反應物。沒有催化劑,還有自發反應,儘管產率低了;一旦催化劑到位,反應蹭蹭就上去了,哪怕一開始的催化劑並不是最高效的。但沒有反應物的話,光有催化劑是沒用的,催化劑本身還有老問題。

在未來一兩年內,華爲和中國芯片還很困難,但這裏的窗口是2025-30,以現在的投入強度和發展速度,10年內會有可用(但還不一定好用)的催化劑到位的。工業軟件也是一樣。有人說過,有了工業,還怕沒有工業軟件嗎?航空發動機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實際上比最核心ICT技術要小,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然而,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等更加代表未來的方面,中國已經在部分關鍵領域領先美國了。

科技發展還是有突變的。老廚師火工精湛,握有祕製調料,但要是烤鴨突然不火了,時興水煮魚了,誰有更多躍躍欲試的廚師、店面和供應鏈,誰更可能首先出線。

另一方面是人才。這方面中美幾乎是零和的。在BBC對谷歌前總裁、美國國防部創新辦公室負責人埃裏克·施密特的訪談中,他坦承:硅谷的人力資源來自海外。在美中關係受到毒化和反移民的大環境下,不僅美國最有活力的人力資源部分就成了無源之水,其中大量的海外中國人迴流中國更是給中國科技發展火上舔油。

但環境寬鬆的話,在美國的海外中國人也大量與國內科技界合作,所以這對美國是個無解的難題。

反過來,中國崩潰可能造成海量的人才流失。中國在自主推動科技大躍進方面還有很多不定性,但海外人才迴流對沖了這種不定性,所以打分0.6。

美國方面,增加政府對科技投資的呼聲不斷,但特朗普上臺後,第一個砍的就是科技和教育。但即使能恢復科技投資,人才來源也成了問題。美國的脫鉤政策對海外人才(尤其是中國人才)流入是特別大的傷害。

別看美國CEO裏印度人多,科技領軍人才裏的中國軍團更加強大,而且集中在ICT、人工智能、量子計算機、生化等領先領域。他們留在美國,至少對美中是雙贏;如果被迫迴流,就是美輸中贏了。美國依然科技和教育基礎發達,但在保持絕對高峯方面會越來越困難,考慮到人才流失的危險,打分0.2-0.6。

在軍事方面,中國的成功不僅要體現在軍事現代化,還要做到確保在東海和南海的優勢。中國並不想當世界警察,全球性軍事優勢並非中國所追求的。但美國不一樣,維持全球軍事優勢纔是必須的,尤其是要在東海和南海確保行動自由。

在第一島鏈內的東海,中國現在已經能確保優勢了。在南海,10年內應該也能做到。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已經領先於美國,在隱身戰鬥機、無人機、精確制導彈藥、自主作戰系統方面與美國並駕齊驅,在航母和電彈方面也在迅速趕上。中國可以打分0.8。

美國方面則很不樂觀。在關鍵軍事技術方面喪失了代差級優勢,高超音速武器即使在2020年代中期如期服役,也已經落後於中國,在南海的軍事優勢也將大概率喪失。

新冠疫後的經濟和社會重建的負擔沉重,必將影響美國軍費開支。不管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主政,很可能因爲預算不夠分而最後回到“平均剃頭”,進一步影響裝備研發和更新。與此同時,美國在臺海和南海的行動窗口正在迅速關閉。打分-0.6到-0.2分。

在國際影響方面,特朗普還是拜登當選會改變美國的態勢。如果特朗普連任,大概率打分跌到-0.6。不過美國重回盟國架構是要付出代價的。比如說,澳大利亞受到中國經濟制裁的時候,美國要能夠幫澳大利亞兜底,但沒有看到美國有意願或者有能力這麼做。TPP、TTIP、印太小北約說到底也是美國逼迫盟國自帶多少乾糧的問題。

特朗普的“美國第一”是有深厚國內基礎的,拜登要逆轉,必須面對這一現實,在行動中也因此受到制約。所以即使拜登當選,也只能漲到0.4。

中國的挑戰同樣巨大,甚至可能更大。中國主張的多邊主義、和平與合作是受到廣泛呼應的,但各國由於意識形態、文化和歷史原因對中國的不信任也是現實。中國建設一帶一路是共贏,但確實有國家把中國當作提款機。

另一方面,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對沖不利影響。中國承諾在2060年達到碳平衡使得世界振奮,更是與美國的倒行逆施恰成對比。中國打分0.2-0.4。如果拜登當選,與中國在氣候變化和新冠抗疫級疫後經濟復興方面有所協調,對中國更是雙贏,中國得分可望推高到0.4-0.6,但暫且先不把還沒有發生的事算進去。

綜合起來,中國得分0.52-0.64,美國得分-0.24到0.08。換句話說,中國的贏面至少過半,而美國最好的結局是不輸不贏,或者微輸。這與蘭德關於中國最可能的前景是負重前行的預測是一致的。

這當然是非常粗糙的估算,也帶有很多主觀的因素。有興趣的話,可以調整加權和打分,重新計算。還可以有其他打分得出不同的結論。但只要還有一點客觀性,就不大可能得出中國的輸局。

事實上,只要中國在經濟上維持5%以上的增長,在軍事上維持現有的現代化軌跡,就已經贏面大體確定了。

連續10年保持5%的增長的話,同時假定未來10年美國只有1%的平均增長,那到2030年,中國GDP就達到美國的96%。依然低於美國,但考慮到含金量,可以認爲已經實質性超過美國了。即使美國能維持2%的平均增長,2030年時中國也將達到美國的86%,不盡理想,但依然對美國維持霸權來說是壓力山大。

美國人對中國“入關”憂心忡忡,從習慣性地預測-對策改爲現在的一攬子權衡考慮。對於中國,則是那句老話: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只是光明程度的不同而已。中國不謀求單贏,美中雙贏也是不錯的結局。中國不能接受的是把中國推下崛起軌跡。美國呢?是準備雙贏,還是單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