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是中国史前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黄河中游为中心,南达湖北,北抵内蒙,是黄河流域影响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它纵横两千里,绵延数千年,从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首屈一指的,被中外考古界誉为“文化圣地”。

仰韶文化博物馆

我们通俗意义上讲的”三皇五帝“时期,也是汉文化最初时期,正是处于仰韶文化时期,可以说整个中国的汉文化,就是来自于仰韶文化。然而仰韶文化的发现,可以说完全归功于一个外国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誉为“中国史前文明之父”或者“仰韶文化之父“的瑞典科学家——安特生。

安特生1874年生于瑞典。1902年在瑞典乌普萨拉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06年在该校任教,并兼任瑞典地质调查所所长。

上世纪初,瑞典被中国认为是“西方几个没有帝国野心的国家之一”,北洋军阀决定聘请安特生前来中国担任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负责在中国寻找矿藏。

安特生

安特生来中国之后,曾在张家口找到了龙烟煤矿,受到了袁世凯的接见,然而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

1920年,安特生的助手中刘长山在渑池县仰韶村,他收集到了一些村民耕地时翻出的石斧、石镰、石刀等古老石器,他判断这些石器极有可能是远古时期的。随后,刘长山又来到挖出石器的地方现场勘查,发现了红底黑花、表面光滑的彩陶残片。刘长山购买和收集了几百件这样的陶器陶片,回到北京后给安特生看。

仰韶彩陶

安特生看后非常震惊,他推断仰韶村可能是一处庞大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于是他立刻亲自到仰韶村考察证实。1921年4月,安特生、刘长山等一行5人来到了渑池县仰韶村,调查取证,初步分析了已知的范围、地层及遗物等情况,为正式的发掘做好了铺垫。

1921年10月,经过北洋政府的批准,安特生和刚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年轻地质学家袁复礼等5位助手一起来到了仰韶村,开始对仰韶村古文明遗址开始考古发掘,他们的这次考古发掘拉开了我国田野考古的序幕,开创了中国近代考古学。

仰韶文化人脸盆

经过35天的持续发掘,共挖掘了17个地点,出土了一大批石器、陶器等珍贵文物及一具人骨架。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也有灰陶,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极具特色的彩陶,证实了仰韶村遗址是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的一个古文明遗址。

仰韶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存在史前文化,并且中国文化的根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代,填补了中国远古文化发展史上的空白。仰韶村遗址的发掘,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不但有石器时代,而且还相当发达,这在学术界是一件非常重大的成就,引起了国际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

仰韶先民村落想象图

仰韶文化发掘闭幕之后,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安特生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沿着黄河往西走,一定还能找到远古人类的聚居地。

1923年,安特生从河南出发,逆黄河而上来到现定西市临洮县城南十余公里的马家窑村和村西的瓦家坪。在这里,他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址和大量完整的彩陶,并且把发现的这种类型定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

随后,安特生逆洮河而上,在衙下集发现了寺洼文化;顺洮河而下发现了辛店文化;在广河县发现了半山文化;向西进入青海,在湟水流域发现了马厂文化。

精美的马家窑彩陶纹样

安特生的考古发掘征明,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距今5700年——4200年之间。也就是说,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在甘肃地区的延续,中原的仰韶文化衰落以后,大陇山以西的马家窑文化却异军突起。马家窑文化是新石器时期华夏文明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折射着中华先民在远古时代所达到的多项文化成就,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