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力哈木·熱依木演唱十二木卡姆。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莎車十二木卡姆民間藝術團在音樂節上表演。

新疆喀什地區莎車縣羣衆在巴旦木花節時表演十二木卡姆。

琴絃撥動,熱情的歌聲響起,唱出天山南北的動人故事。舞步翩躚,身體伴着節奏律動,展現昂揚豪邁的民族精神。今年國慶期間,在上海舉辦的“2020天地世界音樂節”上,新疆莎車十二木卡姆民間藝術團的精彩表演讓觀衆感受到民族藝術的獨特魅力。

今年58歲的依力哈木·熱依木是藝術團的團長,也是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將全部心血傾注於十二木卡姆的保護和傳承,讓這一民族瑰寶在當代煥發出璀璨光彩。

聽着十二木卡姆長大

見到依力哈木·熱依木是在機場,他剛剛結束上海的演出回到新疆。他的身材和長相是一個普通的維吾爾族中年男人的樣子,但手指卻不同尋常,由於常年彈奏樂器,幾個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繭子,一開口,聲音渾厚,這都是十二木卡姆帶給他的印記。

一把艾捷克,依力哈木用了17年,一把薩塔爾,用了10年,它們是依力哈木最常用的兩種演奏樂器,幾乎走到哪背到哪。“艾捷克的音色比較亮,能彈奏的樂曲比較豐富。薩塔爾適合抒情,我一般在彈奏序曲時用。”依力哈木撫摸着兩把“老夥計”,講起了他與十二木卡姆的故事。

“木卡姆來自阿拉伯語,本意是地點、法律,作爲音樂術語,指的是大型套曲,是一種集歌、舞、樂爲一體的綜合藝術。”依力哈木告訴記者,自古以來,新疆地區流傳着四種風格不盡相同的木卡姆: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其中,十二木卡姆因規模最龐大、結構最完整而最具代表性。

16世紀中期,美麗聰慧的阿曼尼莎罕嫁入葉爾羌國成爲王妃後,在宮廷樂師的幫助下,收集整理了千百年來流傳於民間的木卡姆歌曲,並將其編爲十六部規範化的套曲,後來又演化成十二部,“十二木卡姆”由此得名。出自宮廷的十二木卡姆在流傳至今的各種木卡姆中,最爲華麗典雅,編排也最系統化,被學者稱爲“雅樂”。

每一套木卡姆都由“瓊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部分組成。“瓊乃額曼”唱出維吾爾族人的精神追求;“達斯坦”是用音樂講故事,維吾爾族自古流傳的悽美愛情故事、悲壯英雄事蹟、優美詩句,都在“達斯坦”的歌曲和舞蹈中呈現;“麥西熱甫”成爲歡樂的高潮,人們和着重複不斷的旋律盡情歌舞。每套木卡姆有20至30首樂曲,如果把十二套完整地表演下來,大約需要24小時。

聆聽十二木卡姆,就像翻開了維吾爾族人厚重的精神史詩。依力哈木從小聽着十二木卡姆長大,深受藝術薰陶。“我爺爺會演唱十二木卡姆,小時候每次放假我都去爺爺家,他帶着我在村裏表演。解放初期,莎車縣藝術團剛成立時,我爸爸是藝術團主要的演奏人員。我家10個兄弟姐妹,有3個在地區級歌舞團當過團長。”

雖然沒上過正規的藝術學校,但依力哈木從童年起就跟着爸爸學習十二木卡姆,還學過小提琴。他和家人組成了一個家庭演奏團,經常爲來到當地的客人表演。1978年,16歲的依力哈木被招進莎車縣文工團。“我的生命就是沉浸在十二木卡姆的樂聲中。”依力哈木說,“在縣文工團十幾年,我只表演十二木卡姆。對我來說,十二木卡姆是一種精神,是一種靈魂,是人類口頭藝術裏少見的瑰寶。”

藝人有了活動的地方

在莎車縣木卡姆廣場一角,有座三層建築,是十二木卡姆傳承中心。一樓的演出大廳裏,來自各個鄉鎮的民間藝人排成三排,有的席地而坐,有的跪在地毯上,彈奏或敲打着各自的樂器,共有十幾種。“10月22日我們在喀什地區胡楊節上有一次20分鐘的演出,現在要抓緊時間排練。”依力哈木是演奏者之一,也是老師,現場120名演員幾乎都是他教出來的學生。

由於十二木卡姆的內容多且複雜,民間表演時一般只演唱“達斯坦”與“麥西熱甫”部分,幾乎沒人能演唱“瓊乃額曼”,這項民族藝術瑰寶一度面臨失傳的危險。11年前,依力哈木與莎車縣較有聲望的幾位木卡姆演唱者商量組織了一個互相學習、切磋的十二木卡姆組合。一有時間,他們就相約着聚在茶館或找個涼快的院子一起演唱和學習木卡姆。爲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十二木卡姆,依力哈木整理了4500行式、360首曲調的莎車十二木卡姆版本,並在原有唱詞的基礎上補充更新。

2009年,莎車縣十二木卡姆文化傳承中心建立,依力哈木擔任主任。中心成立之後,莎車縣舉辦了一場木卡姆演唱比賽,吸引了來自各個鄉鎮的60名民間藝人蔘加,從中發現13人能比較完整地演唱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演奏對技巧要求很高,剛開始的時候,能完整演奏12套曲的只有幾個人。”依力哈木說,以前是在家裏或公園教人演奏,傳承中心成立後,藝人們有了活動的地方,每年冬閒的時候都會組織培訓。十二木卡姆樂譜複雜,一般看不懂樂譜的民間藝人很難自己學習,依力哈木選擇用原生態的方式教他們。“我彈唱示範一遍,他們用自己擅長的樂器邊彈奏邊演唱練習,這是效果最好、最快的學習方式。到現在我們已經培訓了《拉克》等8套木卡姆,再有兩三年就能把12套曲全部培訓完。”依力哈木對記者說,如今,經常參加活動的民間藝人已有上百人,全縣登記的可以參加活動的有千人以上。

讓更多人瞭解民族藝術

一邊排練,依力哈木一邊拍攝短視頻,上傳至個人抖音賬號。依力哈木告訴記者,抖音是他今年纔開始接觸的新事物。“時代變了,我想讓我們的民族藝術被更多人瞭解。抖音上的年輕人比較多,我已經有十幾個視頻播放量過萬了。”

是什麼驅動他多年來熱忱投入十二木卡姆的傳承推廣?依力哈木回憶起2003年開始參加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的經歷。當時,新疆正在組織各個地區的木卡姆藝術整合申遺。“我們莎車是十二木卡姆的發源地,可是那時候已經沒多少人會了,也沒有什麼團體,我就想這個工作得由我來做。”

得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第三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消息時,依力哈木正跟幾個民間藝人在公園裏一邊喝茶一邊演奏。“當時我激動得流眼淚了,這是對我們民族藝術的極大認可與支持。我跟一起演奏的人說,十二木卡姆申遺很不容易,意義很重大。我一定要把這個傳承工作做好,讓十二木卡姆走出去,讓更多人瞭解這門藝術,享受這門藝術。”

2005年,依力哈木帶着民間藝人蔘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蘇州論壇”,並在“第三屆南北民歌擂臺賽”中榮獲銀獎。十二木卡姆的影響力不斷提高,當地羣衆經常邀請木卡姆藝人去婚禮或聚會上表演,想要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多。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鼓勵下,由依力哈木帶領的民間藝人組合逐漸壯大,成爲十二木卡姆藝術團。2019年,依力哈木入選十二木卡姆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並被評爲2019“中國非遺年度人物”之一。

傳統藝術在當下如何保持活力?在依力哈木看來,非遺傳承不能只靠情懷,而要爲藝人們帶來市場價值。“莎車有一百多個民間藝人就靠這個喫飯。”依力哈木說,“我們去年在國內參加了五六次大型展演活動,平時還去婚禮、聚會上演出。有了經濟效益,傳承就有力量。”

阿吾提·玉蘇普是依力哈木的學生之一,以前自己做點小生意,2014年開始系統學習十二木卡姆,目前已經能演奏8個套曲。“這幾年北京、上海都去過,經常到內地參加比賽。”今年國慶期間,阿吾提跟隨依力哈木到上海蔘加音樂節,兩場45分鐘的表演,拿到了1000元演出費。

“完全學會十二木卡姆,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依力哈木和他所帶領的藝人們一直在努力着,讓自己的生命與這項民族藝術交融,孕育出最美麗的樂章。(本報記者 李亞楠)

《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0年10月20日 第07 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