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布

众所周知,诸葛亮可谓三国时期最为顶尖的智囊之一,他出身于乡野,后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感动,为报知遇之恩而出山相助。

诸葛亮刚出山年仅27岁,而当时的刘备更是落魄,正因为刘备凭借诸葛亮的才能,才有幸得到荆、益两地并拿下汉中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后来,刘备为关羽复仇兵败白帝城,在遗言中将自己的基业与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希望他可以鼎力辅佐刘禅当好皇帝。之后,诸葛亮就一面准备北伐一面辅佐刘禅,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之复汉的宏愿,但不幸病逝五丈原。

形象

后人大多羡慕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之情,认为是典范。然而,客观事实并非如此,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让诸葛亮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为何小编要这样说呢?

话说,早年刘备投靠刘表担任新野县令,但刘备岂能甘于平庸,便开始招兵买马,后来徐庶推荐诸葛亮给他,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出山相助,刘备人生命运开始转折。

之后,刘备极其倚重诸葛亮,凡是都会过问诸葛亮的意见,在刘备称帝后诸葛亮成为丞相,权力之大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形象

刘备兵败夷陵仓皇逃往白帝城,此时刘备命不久矣决定向诸葛亮托孤,言中道:孔明才华远胜曹丕,肯定可以一统天下恢复汉室,刘禅如能成为一个合个皇帝,那就努力辅佐,如果不能,孔明可以取而代之。

刘备的话在旁人看来,是对诸葛亮的绝对与亲厚,甚至不惜将帝位相让,但其内涵并非如此。刘备开口就说孔明才华远胜曹丕,如果这句话与后半句连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为当今诸葛亮才智无人能及,一统天下只是时间的问题。

而当时的形势依然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东据孙权北有曹魏,刘备为何只说曹丕而不说孙吴?说到这里,可能会有朋友认为此时孙权并未称帝此为原因之一,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曹丕篡汉自立。

形象

大家都知道早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臣实为汉贼,他不敢废汉自立,而当曹丕继位魏王后,直接逼迫汉帝退位,自立为帝,此时的刘备对诸葛亮说“孔明才能强于曹丕十倍”,就是在故意敲打他,并非夸赞。

而后面又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直接挑明意图。如果刘备是诚心让诸葛亮取代刘禅,则最正确的做法是直接下达诏书,让诸葛亮取代时能够名正言顺,而不是对其口头说说“君可自取”

诸葛亮可是绝顶聪明的人,怎会看不透刘备的意图,知道刘备可能动了杀意,吓得痛哭流涕以示自己的绝无二心: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也成就了他“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传世美名。

形象

后来,大家也都知道,诸葛亮的确如自己所立下的誓言,明知刘禅昏庸,但却未从有过反叛之心,反而更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在托孤时仍然不放心,为此他又加了一层“保险”:对刘禅说以后丞相就是你的相父,你要像对待我一样对待他。

刘备也是故意让刘禅拜诸葛亮为相父,其意图不是让诸葛亮提高地位而是想要完全断绝诸葛亮的称帝的机会。

形象

在刘备的只言片语中,让诸葛亮与刘禅成为了“父子”,一旦诸葛亮敢废刘禅自立称帝,那就是“父夺子位”,会令世人所不齿,留下千古骂名。

这么看来,刘备是一直不信任诸葛亮的,对其一直有着忌惮的心理,甚至还说出了“君可自取”的话来故意试探。

我们回顾刘备的性格、算计与乱世枭雄的往事,不难想象,一旦诸葛亮真要自立称帝,会落得怎样的下场。

形象

本文参考资料:《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诸葛亮传》,《刘备传》,《诸葛亮传》,《品三国》,《百度百科相关词条——三国志,三国演义,刘备,诸葛亮,细品白帝城托孤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