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會現場。

“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標兵高秀虎接受現場採訪。

發佈會上,白山廣播電視臺主持人詩朗誦《我們在一起》。

發佈會上演唱歌曲《新的天地》。

本報記者 王春寶 洪銘潞

寫在前面:

時代呼喚榜樣,榜樣引領未來。白山市自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面對黨中央要求,人民的呼喚,盡銳出戰,奔赴戰場,湧現出一批奮鬥在脫貧攻堅一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擔當、有能力、有作爲的共產黨員、扶貧幹部,他們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邁鬥志,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克服難以想象的種種困難,跨越難以盡數的重重關卡,帶領貧困羣衆走上向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

在白山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用平凡抒寫着感人的故事,用善舉溫暖着白山大地,用榜樣力量引領着道德風尚,他們的身影在脫貧工作的一線熠熠閃光。

10月16日,由白山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市扶貧辦、市文明辦聯合主辦的2020年度“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專場發佈會在白山廣播電視臺演播大廳隆重舉行。

發佈會現場,於海言等11人被授予“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標兵榮譽稱號;王祿等23人被授予“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榮譽稱號;田洪春等27人被授予“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提名獎榮譽稱號。

腳下有多少泥土,心中便沉澱多少真情。那些浸透汗水的襯衫,沾滿泥點的褲腿,黝黑通紅的面龐,是“脫貧攻堅先鋒們”留下的最美印記。

現在,就讓我們共同走近“白山好人·脫貧攻堅先鋒”標兵,一起見證白山脫貧攻堅生動實踐和豐碩成果,共同聆聽決戰決勝小康鏗鏘的時代樂章。

心有大我 至誠扶貧——王斌漢

在靖宇縣三道湖鎮東溝村,提起王斌漢,老老少少都豎起大拇指,親切地喊他一聲王書記。2016年春節剛過,王斌漢就帶着組織的信任和委託,帶上行李和生活用品,成爲東溝村的第一書記。他在一處閒置的民房落了腳,這裏火炕只熱腳底一條線,牆皮四處脫落掉渣,面對這樣的生活環境,王斌漢沒有退縮,反而更加激起了他改造東溝村落後面貌的決心。

他來到這裏的第一件事兒就是走村串戶和當地的貧困戶嘮家常,瞭解他們的想法。在經過大量的走訪之後,他發現這裏的貧困戶普遍存在自暴自棄和等靠要等思想。王斌漢走到哪裏,就把脫貧攻堅的政策和脫貧致富的典型事例講到哪裏。

2016年4月,由村委會村委兩委代表貧困戶代表監督委員會代表攜帶22萬元資金,遠赴牡丹江採購了6.3萬株藍靛果藍莓等苗木,打響了扶貧攻堅的第一槍。同時,其他貧困戶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發展養牛、養雞、養豬、草莓、貝母、大榛子等脫貧致富項目。付出就有收穫。以藍靛果藍莓爲重點培育的脫貧攻堅支柱產業,目前已達兩千餘畝。2018年末,該村的貧困發生率由31.3%下降至0,實現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整村退出。

王斌漢在東溝村這4年多的時間裏,百姓脫貧致富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他對每家每戶的情況瞭如指掌,如數家珍。村民也是無人不認識王書記,他成了東溝村的主心骨。把貧困村的事兒當成自己的事兒去做,就一定能辦成;把貧困戶當成自己的親人去對待,徹底脫貧就一定能實現。這是王斌漢矢志不渝的信念。

“拼命三郎”王書記,拼命是村民對他工作的褒獎,三郎是家人的呼喚纔有的認可。心有大我,至誠扶貧,一同脫貧奔小康,農民臉上的笑容是最好的答卷。

有志向 事竟成——高秀虎

在脫貧攻堅先鋒中,有一個身殘志堅的模範典型,他叫高秀虎,是靖宇縣大北山村的普通農民。

“終身殘疾並不能打敗我,我要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要讓自己的生活真正富起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說出的話,總不能再咽回來。爲了儘早走出人生低谷,活出個樣子,經過認真考量,他把目光瞄準在靈芝種植上。天生好學的他,查閱了大量的資料,還親自到外地學習種植靈芝技術,藉助靖宇縣道地藥材集散地的優勢,他的高品質靈芝當年就賺了2萬多元。

知恩圖報是本分。創業成功後,高秀虎想得最多的,就是回報曾經幫助過自己的鄉里鄉親。他安置了本村3名殘疾人到種植基地打工,免費指導村裏的貧困戶靈芝和貝母種植技術,每年都免費發放一些菌種和中藥材種栽。

2013年,他成立了靖宇縣宇月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成員81人,每年產值達300餘萬元;2018年,又註冊了靖宇縣旺農園靈芝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讓他自豪的是他在2017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如今,宇月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已被評爲市縣兩級殘疾人扶貧基地;他本人也多次獲得“吉林好人·自強之星”、靖宇縣龍泉鎮產業發展致富帶頭人、白山市優秀創業帶富黨員、吉林省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不屈從命運,不畏懼艱難。勤勞的雙手把靈芝變成金子,把生活過成樂章。勤勞、樂觀、好學,有志向,事竟成。飲水思源,幫貧扶弱,富了不忘鄉親。在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有高秀虎閃光的諾言、自信的笑容。

撒下“扶貧種” 開出“致富花”——周瑞軍

每年開春,在江源區大陽岔鎮後葫蘆村的山坡上會開滿一種叫做高山雪菊的花。這種美麗的經濟效益很高的作物爲該村脫貧致富立了大功。提起高山雪菊,就不能不提起引進、培植它的周瑞軍。

後葫蘆村是遠近聞名的省級貧困村。2013年,村裏三委換屆時,周瑞軍以高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面對貧困、落後的現狀,上任伊始,周瑞軍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帶領村民摘掉貧困帽子過上好日子。2015年,他騰出一畝地大膽嘗試種了2000棵雪菊。讓他始料不及的是,這一畝地上的2000棵雪菊竟然產出了220斤雪菊茶,當年就收入2萬元。高山雪菊的試種成功,讓周瑞軍看到未來可期的發展前景,更是找到了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好出路。

第二年,他就把村裏已經癱瘓多年的白鳳源養殖專業合作社更名爲長白山江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高山雪菊項目。這一年,新建晾曬大棚1000平方米,產花茶2000斤,收入近7萬元,村裏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人均增收2400元。2017年,他又把雪菊園擴大到了200畝,新上一座烘乾室和300平方米加工包裝車間,年產花茶3000斤,收入達60萬元。

如今,村民們家家都種植雪菊,足不出戶就能在家門口賺錢。村民的生活富了,村裏的貧困戶全部脫貧無一人掉隊。相伴隨的是後葫蘆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徹底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

幸福生活似“美酒”——於洪波

走近靖宇縣花園口鎮仁義村於洪波的家,一股沁人心脾的酒香便撲面而來,不鏽鋼的大酒鍋裏,清澈的酒溜子正緩緩流淌……

40多歲的於洪波,自幼患小兒麻痹症,妻子有智力障礙,家中還有個上學的孩子,原是村裏有名的“貧困戶”。在一般人看來,這種典型的“一戶多殘”貧困戶,一家老小全靠他賺錢養家,想脫貧很困難。

但於洪波不這麼想,“我雖然行動上不便,但是我腦子不笨,只要精神不倒,肯學肯幹,再難的日子都能熬出頭!”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16年初,國家脫貧攻堅戰打響,給於洪波一家帶來了巨大轉機。他從自家耕地中選出4畝糧田,培植起黑果花楸和藍莓。隨着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管理到位,於洪波家的苗木長勢喜人,到盛果期時每畝地的收益可達1萬元。

在養蜂方面,於洪波更是勤奮好學,很快成爲仁義村的“土專家”,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銷路逐漸被打開,今年的34箱蜂爲他創收近6萬元。

得知鄰村珠寶村的香瓜遠近聞名,利用幫扶資金種植了3畝珠寶香瓜。在辛勤汗水的澆灌下,還沒到成熟期,香瓜就被訂購一空,當年獲利近2萬元。

談起釀酒,於洪波更是滔滔不絕,“我家的酒都是純糧食酒,玉米、高粱、三糧、五糧,我都能釀造,我的酒都賣到山東了……”

望着新購置的燒酒鍋,於洪波心裏正盤算着用酒糟育肥牛的新路子,養殖生豬的事業,更想帶動貧困戶和殘疾人一起奔小康……

“他有志氣,又勤快,有種不服輸的勁兒,他誰都想拉一把。”省民政廳駐村第一書記劉坤談到於洪波豎起了大拇指。

“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現在黨和政府給了這麼多的好政策,不就是爲了讓咱們生活過得好些嗎?”從建檔立卡時年人均純收入2192元,到2016年脫貧時達到8077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突破了萬元。於洪波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着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真諦。

扶貧路上砥礪前行——車暉

4年前,村民用疑惑的目光看着他:“一個城裏來的幹部在農村能幹啥?”

4年後,村民們紛紛感慨道:“他和羣衆一條心,他和羣衆心貼心,他爲羣衆交全心。”

村民們口中的“三心”書記,是撫松縣沿江鄉楞場村第一書記車暉。從機關幹部變身村裏第一書記,從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走進田間地頭、羣衆身邊,從村民冷眼相待到衷心擁護,車暉用心血和汗水贏得羣衆廣泛讚譽,用真誠和執着帶領羣衆脫貧、致富、走上幸福路。

楞場村地處偏僻,產業項目薄弱,人均收入低。“脫貧致富最終還是要靠強有力的產業帶動。”經過廣泛調研,車暉把目光聚焦在寶石花煎餅合作社和“薯它甜”牌地瓜幹上,爲了打造品牌,把這兩個產業做大做強,車暉主動爲產品代言。他找到專業團隊製作了宣傳廣告、微視頻,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大力宣傳,引起了廣泛關注,訂單接踵而至。

藉助全省“第一書記代言”活動契機,車暉充分發揮覆蓋全縣的村級電商站優勢,推行“第一書記代言+電商”產業推廣新模式。首年試運行,8000斤地瓜幹就售罄。自駐村工作開展至今,車暉通過“第一書記代言”“五進”活動,往來於各商超、展會、廣場、電商等平臺,累計銷售35萬餘元。2019年1月,車暉搶抓機遇、捷足先登,多番爭取與浙江安吉縣機關食堂及當地“百姓緣”連鎖超市簽訂了供貨合同,沿江鄉農特產品銷路越走越寬,帶動全村25戶53人實現脫貧。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車暉把這首詩寫在了他的民情日記本上,時時勉勵自己認真履行第一書記職責,全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

駐守鄉村終不悔——李武勝

長白縣寶泉山鎮馬家崗村駐村工作隊員李武勝精準扶貧抓根本,志智雙扶相結合,助力新農村建設。李武勝爲人坦誠,做事認真,一直以樸實的工作作風和勤勞的工作態度爲馬家崗村的脫貧攻堅作出自己的貢獻。百姓口中的一個“行”字是對他工作的認可和信任。

扶貧路上的“模範生”——潘輝

現任長白縣財政局副局長的潘輝作爲一名扶貧工作的“插班生”以她肯學肯鑽的精神徹底轉變爲“專業生”“模範生”。她以鍥而不捨的精神開展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待工作,不斷拓展扶貧資金管理思路,研究涉農資金整合政策。把身爲女幹部的細緻入微用到研究扶貧工作的細節中,無怨無悔、砥礪前行,爲脫貧攻堅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追夢路上的“帶頭人”——於海言

白山市紀委監委機關幹部於海言,自擔任撫松縣仙人橋鎮河北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他一心撲在脫貧攻堅事業上,心繫貧困羣衆,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培育特色產業項目、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使河北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他也被當地羣衆親切地稱爲“追夢路上的帶頭人”、村民們的“貼心小棉襖”。

村民身邊的“暖心人”——劉世偉

“靖宇縣第一書記”劉世偉,是由中國醫藥集團有限公司派駐到靖宇縣靖安村擔任第一書記的,來自央企的第一書記劉世偉到崗後仔細分析了黨組織和村產業結構,創建品牌、樹立發展理念、建立產業鏈條,使村產業有了造血功能,爲靖安村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轉變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

“拼命三郎”——張新國

他是脫貧攻堅的“拼命三郎”,是關心困難羣衆冷暖的“知心人”。渾江區三道溝鎮副鎮長張新國始終以農民增收脫貧爲核心,突出產業脫貧取得了新成效,順利完成了全鎮脫貧任務。他始終把“用心、用情、用力”作爲脫貧攻堅工作的“六字訣”,也通過這“六字訣”的落實在工作中做出了成績、樹立了形象。

“扶貧是我的責任”——李青娜

“一直以來,我都把扶貧當作一項本職工作,而不是任務。扶貧是我的責任。”說這句話的人是臨江市葦沙河鎮扶貧工作人員李青娜,作爲一名“85”後,她始終牢記爲民服務的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扶貧工作中,務實擔當、勤勉盡職,開展了系列精準扶貧“六個落實”工作,展現了新時代共產黨員敢想敢幹、敢闖敢拼的精神風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