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貞觀、永徽年間,河北一帶流傳着一首民謠:“河北盛傳三刺史,首推滄州薛大鼎。”其中提到的唐初三位著名清官,即曾在瀛州、冀州、滄州三地任刺史的鄭穗本、賈敦頤、薛大鼎。因爲三人政績卓著,又被稱爲“鐺腳刺史”。

在古代,鐺是一種有三個支腳的大鍋,而瀛、滄、冀三州均位於黃河以北,成“三足鼎立”之勢,因此,當地人送給他們這樣一個親切的“綽號”。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曾任瀛州刺史的賈敦頤。

賈敦頤留給河間的一大遺產,是潮海寺的修建。當時的唐代,正是佛教鼎盛時期,而賈敦頤本身曾在長安親自參見玄奘,聆聽“真經”,可知其本人熱衷佛教。再加上在瀛州成功治水的經歷,賈敦頤遂倡議修建一座用以鎮海防洪的潮海寺,位於現在的河間市民臺頭村南,後世經五次整修擴建,始終香火繁盛,其大殿楹聯曾入選《佛教名勝楹聯》,1942年間因大火被焚燬。後來,民臺頭村出土一塊“增修潮海寺碑記”的石碑,刻於元代致和元年,經鑑定爲國家三級保護文物。

下圖這兩塊石碑,現位於河間府衙碑林,左邊是《潮海寺碑》,元致和元年立;右邊是《河間府理刑廳碑》。潮海寺位於現在的河間市郭村鄉民抬頭村,始建於唐代,是河間府遠近聞名的一座古剎。這塊石碑於一九九〇年在民抬頭村被挖出,碑名《增修潮海寺碑記》,碑文寫道:泰定四年(公元1326年)六月,磁河發洪水,河間路總管王思誠進行救災時曾在潮源寺避雨,向佛祈禱,恰巧雨就住了,於是在致和元年(公元1328年)擴建寺院,並改名潮海寺。在這次修繕佛寺的時候,曾挖出一塊斷碑,記載着潮源寺是瀛州刺史賈敦頤於唐貞觀乙末(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創建,蓋由水患而設。

賈敦頤本屬曹州冤句人,大致在今天的山東菏澤一帶。貞觀年間,賈敦頤多次在現在的河南、河北一帶擔任州刺史,留下了清廉的美名。後來,他因爲公事受到連累,用現在的話,叫“連帶責任”,按理應當下獄。唐太宗想寬恕他,主管官員不同意,太宗感慨道:“人誰沒有過錯?我就犯過太多的過錯。如果犯錯的人都判刑下獄,讓兒子與父親分離不說,哪還有那麼多臣子爲君王做事?”由此,賈敦頤得到原諒,貶爲洛州(洛陽)司馬。

“司馬”是個正六品的小吏,協助刺史掌管軍事、民政,沒有什麼實權,柳宗元寫《小石潭記》時,即被貶爲“永州司馬”。後來,賈敦頤被重新啓用,再次回到他熟悉的河北一帶,到瀛州(今河間)任刺史。瀛州瀕臨滹沱河、滱水兩條河流,滱水上游與現在的唐河河道大致相仿,這兩條河連年決口,淹沒面積達數百里,無數農田房屋被毀。賈敦頤多次向朝廷申請,撥付資金,徵集民工,對堤壩全面整修,使水患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唐代的瀛州刺史,相當於後世的河間知府,位高權大。據《新唐書》記載,賈敦頤入朝辦事或官位變遷時,常常把所有家當都帶走。爲什麼?因爲他本就沒有什麼值錢的家當,不過是幾件隨身物品,瘦馬拉着一輛破車而已。路人相逢,沒人知道他就是權傾一方的刺史。

當時,賈敦頤的弟弟賈敦實在瀛州下轄的饒陽縣任縣令,頗有政績,贏得官民一致誇獎。按照唐代的官員迴避制度,“大功”以上的近親不能在一地爲官,但朝廷考慮到賈氏兄弟品行高尚,所以並沒有調開他們,以示寵愛。等到唐高宗永徽年間,賈敦頤又回到洛州任刺史,針對當地豪富之家侵佔農田問題,賈敦頤果斷出手,沒收農田三千多頃,交給貧民耕種,贏得朝野稱讚。後來,賈敦頤死於任上。在洛陽,後人建了兩座功德碑,以紀念兄弟二人,至今洛陽仍有棠棣(借指兄弟)坊。

來源:史說河間 河間府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