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從鄉下到蘭州城謀生的小兩口兒,在2020這個不平凡的年頭,曾送出自己的善意,也因爲突如其來的厄運,感受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溫暖。

這一年,讓人難忘,對他們而言,更是刻骨銘心。

疫情防控期間夫妻兩給一線人員送釀皮

1

三年前,馬雪光和妻子牟小花從老家臨夏來到蘭州城,做起了釀皮生意。在團結新村定西南路菜市場,他們的“小哥釀皮”逐漸有了口碑。

出事前夫妻兩人幸福的合影

疫情期間,周邊的店鋪都無法營業,只有“小哥釀皮”每天還在出攤。一天中午,馬雪光聽幾個排隊買釀皮的顧客說,因爲飯店關門,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天天中午只能喫冷飯。

回到家,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決定免費給卡口點的值守人員送飯。

疫情防控期間夫妻兩給一線人員送釀皮

一天又一天,兩口子騎着自己的小三輪,奔波在不同的卡口點,爲大家送去一份熱乎乎的午餐。援鄂歸來的醫療隊住進了附近賓館,他們聽說後,連續幾天送去了“家鄉味”的釀皮、糉子和甜醅。

小兩口送出的一千多份愛心釀皮,溫暖了疫情期間的街道。

無意之間,他們也交出了一個愛心的接力棒。

8月10日,牟小花一個人在家裏炸辣椒油,不小心打翻了油桶,引起了大火。她本來逃了出去,但想到煤氣罐沒關,如果發生爆炸,可能會危及鄰居,她又衝進房間……

特重度燒傷,伴有燒傷休克和吸入性損傷,剛住進醫院的那幾天,牟小花一天需要掛10瓶白蛋白,才能勉強維持體內內循環。

馬雪光在爲牟小花護理燒傷皮膚

由於燒傷面積大,全身只有一隻腳的一個腳趾頭可以扎針,爲了不耽擱治療,在不扎針的時候,每隔一個小時,馬雪光就要幫妻子按摩那“僅存”的一個腳趾頭。

此外,燒傷皮膚瘙癢難耐,陪牀的馬雪光經常躺下去剛過兩分鐘就要坐起來,陪妻子說話分散她的注意力。他一直在自責,不該讓妻子一個人留在家炸辣椒。有時候看着妻子換藥時痛苦的樣子,他還會偷偷跑到樓道里哭。

植皮手術用的是自體皮,因爲每次取皮會形成新的創面,從安全角度考慮,燒傷創面大的患者需要多次手術。醫生說,牟小花需要做六次植皮手術,費用近百萬。

在老家的時候,馬雪光是傢俱城安裝工人,一個月三四千元工資。父母年齡大了,妻子在家照顧倆孩子,他的收入支撐着整個家。生活捉襟見肘,馬雪光這才帶着妻兒老小到了蘭州。

對這個生活剛剛有所起色的小家庭來說,百萬救治款,是足以壓垮他們的一座大山。

2

這時候,街道和鄰居拾起了愛心的接力棒。

在定西南路菜市場,不少老主顧發現,“小哥釀皮”已經好多天沒出攤了。

菜市場對面的家屬院裏,82歲的姚奶奶從自家窗戶上就能看見“釀皮小哥”的攤位。她每次經過市場,不管買不買釀皮都能聽到小兩口的問好。

得知噩耗之後,姚奶奶在家坐不住了,她和87歲的老伴趕到醫院,把裝着兩千塊錢的信封塞到馬雪光手裏。

大家除了捐款,還送來不少愛心物資

街道辦幹部職工發起了捐款,菜市場的商戶、援鄂醫療隊的隊員們也紛紛解囊。

街道辦有人出主意說,邀請記者來報道報道吧,讓更多人幫幫這兩口子。

蘭州晚報、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和全社會一起,接過了愛心的第三棒。

8月25日起,蘭州晚報連續推出“釀皮夫婦”的故事,並授予二人天天正能量特別獎及2萬元正能量獎金。

蘭州晚報記者向馬雪光(中)轉交正能量特別獎證書及獎金

頒獎詞飽含着對“釀皮夫婦”愛心之舉的讚譽,更有對社會的殷殷期待:

“國家有難,他們全力馳援。一輛小三輪,兩顆熾熱的心,他們在寒風中把美味的釀皮送到一線,也送出了全民戰疫的決心和對奉獻者的敬意。意外突發,她本已逃生,卻因擔心他人安危去而復返,爆炸避免了,自己卻重度燒傷生命危急……他們就像你我身邊的每一個人,本分善良、心懷大義,靠雙手撐起自己和孩子的明天,還要抵禦意外和風雨的侵襲。這樣的好人,值得全社會的關注。”

一位出差在外地的蘭州市民,看到報道後,從微信上轉了1000元,委託熟人當面轉交給馬雪光。

兩位不肯留下自己姓名的阿姨,拿着報紙一路打聽,想到病房看望小花送上捐款。但兩位阿姨沒帶身份證,也沒有手機,無法出示健康二維碼,因醫院疫情防控要求,她們被擋在醫院大門之外。

無奈之下,阿姨借路人手機,通過報紙上的熱線電話輾轉聯繫上了馬雪光。看上去她們也不像是經濟條件多好的人,但她們一個人留下了1000元,另一個留下了500元。

一位女士電話打到報社,讓記者轉告馬雪光,她可以幫忙在醫院陪護小花或者幫忙照顧他們的孩子,“我打工掙得不多,有力出力,希望能有點幫助”……

愛心從街道蔓延到整個蘭州城,繼而蔓延向全國。

馬雪光在照顧燒傷的妻子牟小花

“釀皮夫婦”獲得天天正能量獎勵的故事,被各大網站轉載,也通過新華社、央視、中國日報、鳳凰週刊、中國之聲、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Vista看天下、封面新聞、半月談等主流媒體傳播了出去。

在社交媒體上,話題“免費爲抗疫人員送餐夫婦妻子被燒傷”進入微博熱搜榜,閱讀量破億。

“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們義務出手;在她有難的時候,大家也應該幫一把……”“也許100元錢幫不了多大忙,但至少能讓小花和更多人相信:好人有好報,社會有溫暖。”

一個多月時間裏,無數的愛心讀者被感動,被感召,紛紛伸出手來,爲“釀皮夫婦”籌集了50萬元救治款,也寫下了一句句暖心的留言。

3

一直跟蹤報道此事的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顏娜說:獎勵一個人的善舉,喚醒一羣人的善心,這羣人又會帶動更多人……當更多人的愛心和善良凝聚在一起,就會在當下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一股健康、向上的正能量氣場。這難道不是一種更新穎、更有感染力的公益方式嗎?

兩個月以來,馬雪光每天都會接到很多個關心的電話。他不知道,將來怎麼感謝這些素不相識的人。

十一長假期間,牟小花接受了第六次植皮手術。換藥包紮時,雖然眼裏含着眼淚,但她堅強地一直忍着不哭。兩個月來,她第一次照了鏡子。馬雪光感覺到,妻子的狀態一天好過一天。

他一直在默默地祈禱,祈禱幫助他們的所有好心人都越來越好,祈禱“奇蹟”發生在妻子身上。

“有時感覺真的撐不住了……”他說,小花就是自己的命,疼在小花身上,更是疼在他心裏,“沒辦法,我代替不了她,這一切都得她自己來。”

有時候,他會看看病牀上的妻子,再看看手機屏幕上一家四口的合影,暗暗告訴自己:“一切都會好的,我不能倒下,這個家我得撐着。”

“她一直擔心我們沒錢,有心理壓力。我跟她說,你好好養傷,有很多社會上的好心人在關心你幫助你,你很快就會好起來。”馬雪光說。

文|張培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