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唐高宗年間,有一位寒門子弟被列爲詩壇四傑之一,他就是駱賓王,也是四傑裏最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不管是當時還是現在都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按理說這麼一位人物應當留下詳細的史料,但事實恰恰相反,除了生平記載無比簡潔之外,最後連下落都沒有記載。

自願從軍

駱賓王的一生沉浮耐人尋味,無論是作爲政治家還是著名詩人,與之對應的文獻記載卻過於簡略。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令人感到無比遺憾,畢竟從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就有刁難史官的劣跡。

尤其駱賓王是唐代最早從軍征討西域的著名詩人,但是這一重大事件卻被一筆帶過。駱賓王從軍出塞期間的思想創作,必然會對之後來到西域的詩人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有關駱賓王西行出塞的原因,據記載是因事被貶,這才從軍西域。在《舊書》中也記載了駱賓王犯了錯,因此上奏高宗請求從軍,願意爲國家付出自己的力量和生命。

這一刻他已經掩藏不住自己的豪情壯志,只要能夠從軍報國,再多的苦難都壓不倒他,從他的詩中便能感受到那種不赴邊塞誓不罷休的決心。

史料沒有更進一步的詳細記載,但是還能從駱賓王詩中揣摩這次塞外之行,隨着他一步步的隨軍前進,在這些邊塞詩中也記錄了不同的地點和時間。

巴里坤湖、二庭、天山,這些都被當作素材寫入了駱賓王的邊塞詩中,除了這些標誌物之外,還有許多的地名,能大致看出他從長安出發,經過陝甘三水、五原地區,過玉門關,經蒲類海入天山,深入西域腹地,甚至很有可能到達過交戰的最前線“二庭”。

討武瞾檄

要說駱賓王在政治上幹得最大的一件事是什麼,無疑是作《爲徐敬業討武瞾檄》這篇檄文,有一些漢末建安時期陳琳的風格,都是以事實強烈地譴責對方。

陳琳痛罵曹操祖孫三代,還揭老底說曹操是閹黨後人,而駱賓王則斥責武則天原先地位微寒,卻生了一副豺狼心性,狐媚惑主陰圖後宮。全文尤其是最後一句“試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完全把武則天推到了人民公敵的位置上。

駱賓王對武則天臨朝稱制不滿是事實,但說他多次上書諷刺武則天被打入大牢,這就有些不太靠譜了。他在獄中作《在獄詠蟬》引蟬自喻,從詩中可見他入獄的原因有很大冤情,不然也不會說“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

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爲在上奏論述政事的時候,被當權的有心人誣陷,曲解了奏章本來的含義,這才觸怒了武則天鋃鐺入獄,幸好第二年遇到天下大赦才被釋放出來。

不過沒多久又被貶出長安,前往臨海縣赴任縣丞,因此人們稱呼他爲駱臨海。在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中宗李顯爲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爲睿宗,這一點在如今的我們看來沒啥問題。

當時李顯爲討好韋皇后隨意安插官職,還說願意把天下都送給韋皇后。武則天認爲既然你不想當皇帝就換一個人當,但是這一點卻觸怒了當時不少士人。

不管是真心還是另有所圖,徐敬業這些人打着扶持廬陵王的旗號,駱賓王也在此時作《爲徐敬業討武瞾檄》,短短十多天就在揚州聚集起了十萬義軍,可見其影響力有多大。

但這十萬大軍還是沒能抵得過武則天的正規軍隊,起兵兩個月後徐敬業就兵敗自殺,而就在此時駱賓王下落不明。

改名換姓

至於駱賓王的下落有很多個版本,有的人說他或是被害或是自盡,也有人說他出家爲僧。不過得先弄明白他是不是兵敗後就被武則天下令殺了,畢竟那麼惡毒的檄文都被他傳了出來,武則天恐怕是欲殺之而後快。

不只是民間傳說,就連正史上的記載也不盡相同,除去《新唐書》之外,一眼看去全都是伏誅、自盡之類的結局。武則天絕不是心慈手軟之輩,絕對不會允許駱賓王活在世上,哪怕是政治上的需要也要說駱賓王已經“授首”。

不過在明代的時候就有過駱家宗譜存在,只是並沒有公之於衆,在序言上說“敬業敗,當時人義其匡復,鹹護脫之。”還提到“寓杭之靈隱寺......息於潛,變易姓名”。千年來一直是個謎的駱賓王沒想到逃到寺廟裏當和尚來避過災難,還提到後來更名改姓跑到於潛。

於潛是駱賓王避難的地方,即使不是終老的地方,他也在這生活了不短時間。中國講究“葉落歸根”,也正是於潛沒有駱賓王墓而浙江義烏卻有的原因。

參考文獻:

《駱賓王從軍考》

《論駱賓王及其創作》

《駱賓王下落考》

-作者-

百川,願作一介撰史人,筆盡中華五千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