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姜雪颖 北京报道

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经历了水质的保护、水功能区保护和河湖生态保护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水利部门协同环境保护部门和流域各地的党委政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时淮河的干流都是黑臭水体,还有白沫、死鱼,像蚌埠、淮南附近河边的老百姓吃水都是自己拿桶到井里取水,自来水也不能用了,因为当时的自来水也是从淮河里面取的,因为水源污染严重,自来水处理也不能达到要求,所以老百姓都是用水桶到井里取水饮用。”肖幼坦言,20世纪80年代后期,淮河流域水污染凸显,进入90年代以后,水污染加剧。

通过连续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五年规划,以及各地采取了“关、停、禁、改、转”等措施,关闭“五小”污染企业,调整结构,落实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全流域入河排污量明显减少。

2018年与1993年比,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排放量COD从150万吨减少到21万吨,削减率86%,氨氮由9万吨减少到1.8万吨,削减率80%。污染物入河排污量明显减少。

2018年与1994年比,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断面水质Ⅴ类和劣Ⅴ类比例由77%下降到20%,好于Ⅲ类水的比例由13%上升到38%。2018年与2011比,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49%上升到71%,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调东线一期输水干线的水质长期维持在Ⅲ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组织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开展淮河水污染联防,采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闸防污调度及水质水量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等措施,实现了跨区域、跨部门联防联治,改善了枯水期河流的水质,降低了淮河干流发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风险。”肖幼介绍,淮河干流连续15年未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

2011年开始对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评估,评估的结果优秀等级比例连续8年稳定在90%以上。他表示,“所以,目前淮河流域的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总体是有保障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