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衆網·海報新聞記者 姜雪穎 北京報道

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佈會,淮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肖幼表示,新中國成立以來,淮河流域的水資源保護工作經歷了水質的保護、水功能區保護和河湖生態保護的發展歷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水利部門協同環境保護部門和流域各地的黨委政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流域性水污染惡化趨勢已成爲歷史,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當時淮河的幹流都是黑臭水體,還有白沫、死魚,像蚌埠、淮南附近河邊的老百姓喫水都是自己拿桶到井裏取水,自來水也不能用了,因爲當時的自來水也是從淮河裏面取的,因爲水源污染嚴重,自來水處理也不能達到要求,所以老百姓都是用水桶到井裏取水飲用。”肖幼坦言,20世紀80年代後期,淮河流域水污染凸顯,進入90年代以後,水污染加劇。

通過連續實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五年規劃,以及各地採取了“關、停、禁、改、轉”等措施,關閉“五小”污染企業,調整結構,落實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建設城鎮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污水,有效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全流域入河排污量明顯減少。

2018年與1993年比,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入河排放量COD從150萬噸減少到21萬噸,削減率86%,氨氮由9萬噸減少到1.8萬噸,削減率80%。污染物入河排污量明顯減少。

2018年與1994年比,淮河流域主要跨省河流省界斷面水質Ⅴ類和劣Ⅴ類比例由77%下降到20%,好於Ⅲ類水的比例由13%上升到38%。2018年與2011比,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49%上升到71%,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輸水乾線的水質長期維持在Ⅲ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們組織河南、安徽、江蘇三省開展淮河水污染聯防,採取枯水期污染源限排,水閘防污調度及水質水量動態監測和預警預報等措施,實現了跨區域、跨部門聯防聯治,改善了枯水期河流的水質,降低了淮河干流發生重大水污染事件的風險。”肖幼介紹,淮河干流連續15年未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

2011年開始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開展安全保障達標建設的評估,評估的結果優秀等級比例連續8年穩定在90%以上。他表示,“所以,目前淮河流域的飲用水水源的水質總體是有保障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