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到皖南旅游,最难以忘怀的是来到被人称为梦里老家的歙县南乡竹溪村。竹溪村,当地人称之为水竹坑,因多水竹而得名,始建于宋,盛于明、清,有近800年历史。

竹溪村远眺

《歙县志》记载,竹溪村地处歙县东北部(俗称南乡),徽杭公路齐武段北侧7.5公里的山谷之中,距县城45公里。行政村建罝,隶属于歙县杞梓里镇,境内多山,东有湖田山,南有香炉山,西有吴楚山,北有七姑山。主山脉为天目山伸入本县境内的清凉峰向西伸入村境的湖田山支脉和大鄣山支脉,村子群山环抱,峰高林茂,古木参天。晴日,远眺七姑山,峰峦叠障,犹伟人仰卧苍穹之下,青山之间。

竹溪村

来到村子,翻阅《新安柯氏宗谱》首篇序言记述,竹溪因柯姓聚族居之而成村,环绕村子有二条河流,一名华源河,一谓蔡水河,水竹坑居于二河之间,形成所称”二水夹龙”的地理环境。柯姓祖先为避乱世,结庐徙居此地,起初荒无人烟,唯水竹肥美,群山环抱,清流映带,环境宜人,便在这片风水宝地上耕耘开发,“栽枫松以塞水口,建花桥以壮山川”浚河铺路,始建村庄,后在这繁衍生息,虽历尽沧桑,仍枝繁叶茂,近代村里出了最著名的人物,那便是当年在红军时期担任军级干部,建国后任副国级领导干部的柯庆施。

竹溪村

柯庆施故居位于村子东侧,站立村口放眼四顾,路边良田成片,阡陌纵横。远处群山逶迤,峰高林密。跨越华源河的竹溪石桥,踏上石板古道,石牌坊便矗立眼前,一式三座,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马头墙,高门楼,砖雕木刻,透出徽派古韵,蔚为壮观,兼有群山装点,树竹掩映,山花烂漫。加之枝头啼鸟鸣啭,堂前紫燕低飞,清晨炊烟袅袅,傍晚老牛暮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村更显妩媚。

柯庆施,又名柯怪君,柯乃康,1902年出生于村子,他父亲柯日昌,虽没有一官半职地位不高,但读过一些书才华横溢,加上柯庆施的表姐就是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儿媳。李鸿章还在世的时候,凭借着他的权势,柯日昌曾经在李鸿章家里当过管家,可以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眼看清朝灭亡李家失势后,柯日昌靠着积攒额财富,回到乡村开办了一所学堂,儿子就是他的第一批学生。

因此,柯庆施可以算是生于书香世家,由于聪颖好学,成绩不错,饱读诗书,才华出众。早年饱读诗书的柯庆施,童年时期正值二十世纪初叶,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中国,腐败的晚清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则血腥镇压。农村的地主阶级对农民更是进行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整个社会到处酝酿新的革命风暴。

18岁后柯庆施外出求学,先是到南京,后到上海,从家乡途经芜湖、南京,最后到达上海。一路上,他目睹芜湖、南京、上海等地到处都有外国的兵舰、商船、租界、军警、银行、教堂,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耀武扬威,根本不把中国人当人看。他在悲愤中苦苦地思索,寻求复兴祖国奋斗之路。

上海读书期间,柯庆施投身革命事业,加入组织之后又委派到苏联,赴参加远东会议,荣幸地受到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接见。随后,他到长江局工作,并被派往平汉线(河南许昌)组织夏斗寅部、唐生智部的兵暴,以组建红29军和红30军,因时局变动未成,后被调回上海工作。

不久之后,柯庆施离开上海,组织派他前往前往湖北通山黄沙镇,担任红五军第五纵队政治部主任、秘书长,当时,国民党命令独立十五旅开赴大冶、阳新两县进攻红军,上级得知消息后,给柯庆施一项特别任务,这就是策动大冶兵暴。

大冶兵暴旧址

柯庆施与大冶中心县委取得联系后,在曹家堍村曹玉阶家举行了扩大联席会议,决定立即与独立十五旅的地下组织取得联系,里应外合,攻取大冶城,消灭敌十五旅,会议制定出一套周密的作战方案,决定于第三天的黄昏将部队开到韦源湖边开始行动。

位于韦源湖畔的大冶县城,三面环水,红五纵队派兵4000人,分乘300余条渔船,在深夜11时悄悄登上湖的西岸。先遣部队潜伏在横堤大桥附近,以截断敌军的退路。十五旅地下组织人员在接到红五纵队的行动指示后,组织连队将连里的反动军官干掉,然后在夜色的掩护下,把参加兵暴的士兵们带出城外隐蔽起来,等待红军的接应。

天亮时分,红军派出一个排佯攻大冶城。敌军果然中计,仗着兵强势众,出城追击佯攻部队,正好落入了红军的伏击圈。一时间,四边山上埋伏的红军战士枪炮齐发,军号声、呐喊声震天动地。敌军措手不及,被红军一举攻下大冶城,俘虏1000多人,缴枪900多条。

这次兵暴目标明确,行动神速,牺牲少,胜利大,被上级誉为“模范的大冶兵暴”。红五纵队将自愿加入红军的俘虏兵编成第二支队,总兵力增加到6000余人。随后,红五纵队扩建为红八军, 柯庆施任军政治部主任。

为了扩大根据地,红八军主力移师湘鄂边境(岳州、平江等地)一带。柯庆施当时正患严重疟疾,组织上决定他留在阳新,管理后方,并集合黄梅、广济、瑞昌的地方武装及后方留守部队,坚持武装斗争,保卫根据地。

柯庆施稍休息几天,即前往黄梅、广济一带,整合部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机智灵活地打击敌人,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他还积极开展兵运工作,先后成功地策动了驻武穴川军某部和广济保安队的兵暴,从川军中拉出两连人,从广济保安队中拉出一连人。鄂东南人民在红军接连打胜仗的鼓舞下,纷纷加入这支红军队伍。后根据上级决定,以这支军队为基础,组建了红十五军。

柯庆施1940年在《自传》中回顾这段历史写道:“夏季,……向湘鄂边境(岳州、平江等地)行动,因我正患厉害之疟疾,决定我留在阳新管理后方并集合黄梅、广济、瑞昌及后方留守部队,成立红军第十五军。我稍休息数日后,即前往黄梅、广济一带,整理当地之地方武装,并会同当时长江局军委派来的同志,组织住在武穴之川军某某某部的兵暴工作,结果先后从四川军队中拉出两连人,广济保安队一连人,联合广济、黄梅之一部地方武装,及阳新后方所编成之两连,共约近六七百人,枪半数,成立起红十五军。”

成长为红军级干部的柯庆施,随后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曾经担任过中央秘书长,组织领导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工作。还不间断地出任军事工作的领导人,历任河北前线工委书记、河北士兵运动委员会书记、军运书记、上海中央执行局军委书记、北方局组织部部长、军事工作负责人等多项重要职务。本来,按照资历他是具备授予军衔的,只不过解放后柯庆施由于转任到地方,他错过了军衔评定。建国后,柯庆施担任副市长、市长、省委书记、直辖市书记、大军区政委等职务,后成为一名副国级领导干部。1965年4月9日下午6时30分,因患重病治疗无效,在成都逝世,享年63岁。

柯庆施去世后,组织为他召开了隆重的悼念会,随后骨灰盒移置北京西郊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他的女儿遵照柯庆施的遗愿,希望将柯庆施的骨灰迁回家乡。经过考虑,后来组织批准了她的请求。

随后,柯庆施家人将其安葬于家乡歙县的西干山顶,坐西朝东,面向练江和歙县大地。墓碑坐西朝东,上书“诚实”,右下角书:“柯庆施(1902--1965),于文兰(1916--199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