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麗”一詞在梵語中意爲“一塊布”。但是對於幾千年來一直以絲綢、棉質或亞麻紗麗裹身的印度婦女和少數男性來說,這些織物不僅僅是衣服那麼簡單。它們象徵着民族自豪感,是傳統(和前沿)設計與工藝的代表,也是印度29個邦存在巨大差異的典型例證。圖:拉賈斯坦邦的焦特布爾,一位女士的深紅色披肩與這座“藍色之城”的柔和牆壁形成了鮮明對比。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賈斯坦邦的紗麗工廠,工人們把剛剛染色的布料放在陽光下晾乾,之後要把它們摺疊起來,運到商店。如今,印度的大多數紗麗都採用機器加工,但仍有260多萬織布工在這裏堅持手工生產。不同地區出產的紗麗在其編織、染色和穿戴方式上有很大差異。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圖爲拉賈斯坦邦一家手工作坊裏晾乾的紗麗,最長可達3米,最好能在身體上多纏幾圈。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印度北方邦胡裏節期間,婦女們穿着傳統的紅色紗麗,揮舞着竹棍。她們會用棍棒敲打村子裏的男人,這是一項紀念印度教諸神奎師那和茹阿達美好愛情的慶祝活動。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賈斯坦邦紗麗工廠的工人正從巨大的機器織布機上取下雪紡綢。這些面料達480米,之後會被裁剪成更短的紗麗長度。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賈斯坦邦的一家工廠,婦女們正在收集剛曬乾的紗麗。19世紀化學染料引入印度之前,織物是用靛藍和茜草等天然材料染色的。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齋浦爾的一家商店裏,女人們在挑選紗麗,這家店鋪從地板到天花板都堆滿了布料。購買紗麗可能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你可能要喝很多杯茶,還需要現場裁剪。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印度拉賈斯坦邦,一名手工藝人正在用木質模具爲紗麗織物印花。該地區是傳統技藝的中心,這種印花工藝在紗麗和家居用品上都有體現。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賈斯坦邦焦特布爾,婦女們穿着該地區典型的扎染頭巾式紗麗。這種面料製作時需要先將布料整理成束狀,然後染色。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苯胺染料在19世紀引入印度,可以爲紗麗織物提供數百種顏色。但是,這些顏色鮮亮的染料也造成了環境污染。一些手工藝者主張迴歸天然染料。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拉賈斯坦邦紗麗工廠的工人們正在準備需要染色的平紋織物。攝影:TUUL AND BRUNO MORAND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