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在四川內江市東興區石子鎮新屋村1000餘畝土地裏,果木成林。漫山遍野的柑橘、桃子、李子長勢甚好,碩大的柚子正待採摘;大棚舍裏,村民正在給牛餵食。

這裏就是民革黨員、內江市東興區政協委員、東興區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始人李安潮的“家”。今年51歲的他,是村裏第一位走出去的大學生,也是當地第一個返鄉創業的人。

2014年,他回到家鄉,創辦了村裏第一個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生態循環農業。讓300餘戶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實現了年產值500萬元以上;帶領127戶建卡貧困戶脫貧致富,走出了一條屬於他們的生態養殖脫貧路。

李安潮(左)與村民交流肉牛餵養方法。

掛念親恩 回鄉創業

“我愛農業、我愛農民、我愛農村、我是農民”9月26日,筆者初見李安潮時,他穿着印有上述文字的T恤工作服,正在棚舍裏餵養肉牛。如此接地氣的模樣,實在難以與在外工作多年的“白領”相聯繫。

30年前,作爲村裏唯一的大學生,17歲的李安潮離開家鄉到內蒙古上大學。

1993年,李安潮從內蒙古科技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十九冶集團公司,從事鋼結構二次設計和生產計劃及質量管理工作。後來,又在雲南、湖北、四川等多個公司從事土地投資和管理,以及礦產資源整合和開發。

2013年,父親生病住院,李安潮回鄉照料父親之餘,發現村裏大量土地撂荒,留守的大部分是兒童、老人,城鄉經濟差距太大,看着着實讓人心痛。

每一個在外漂泊的遊子都有一顆牽掛家鄉的心,不論身在何方,家鄉的發展總是時時牽動着他們的心。

“外面世界雖然很精彩,但是我一直想着要回家鄉做點事。”李安潮說,作爲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那種農村情懷是無法磨滅的。在外工作時,每當想起地處偏遠深山、生產落後和那幾畝薄田只夠溫飽的家鄉,他始終不能釋懷,總想着爲鄉親們做點什麼,帶領家鄉人脫貧致富。

通過爲期半年的規劃設計、市場調研、培訓學習,李安潮發現,由於規模化的單一養殖和重複長期使用農藥化肥的原因,土地和環境已經受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食品安全面臨着嚴峻的問題。

爲響應中央號召,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他決定在家鄉投資生態循環種植養殖和休閒觀光養生農莊項目,採取立體種植養殖和循環結合的方式,打造生態循環生物鏈和觀光休閒度假養生農莊,探索出新農村發展的一條新道路。

2014年6月17日,李安潮不顧家人的反對、朋友的勸說,毅然放棄了在外地的高薪工作,帶着20年工作積攢的上千萬元積蓄,滿懷青春昂揚的熱情和自信,回到了內江市東興區石子鎮新屋村,投資建立了“內江市東興區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和“四川國騰農業開業有限公司”,開始了他的返鄉創業生涯。

李安潮(上)與養殖員交流豬崽管理方法。

生態循環 革新傳統

9月26日,在內江市東興區石子鎮新屋村。從公路進來,只見兩旁的河塘碧波盪漾,不時有魚兒從水中冒出,塘邊成羣的鴨和鵝在水面上互相嬉戲,工人們來回穿梭,將一摞摞青翠的牧草,均勻地分給牲畜們食用。

據瞭解,這個生態循環種植養殖示範基地佔地1000餘畝,投資上千萬元,輻射新屋村和谷嘴村兩個村,主要種植果木和四季蔬菜以及肉牛、跑山雞等生態有機牲畜。此外,還有300畝水產養殖基地,包括甲魚、蝦、青蛙等。

“生態需要循環,循環是生態的保證。”李安潮告訴筆者,食品安全是農業種植的一大瓶頸。合作社重點發展生態循環種植養殖項目,就是充分利用秸稈和牧草,製作青儲飼料,養殖食草動物(如肉牛、香豬、家禽等),再利用動物排泄物和廢棄物來養殖有益昆蟲(如蚯蚓、黑水虻)。

這樣既處理了污染,製作了生物有機肥,又爲高端的水產養殖生態甲魚、土雞、土鴨等提供了食物,形成了養殖循環的生物食物鏈。最後再利用蚯蚓和蚯蚓糞、沼氣等有機肥、微生物改良土壤,然後種植牧草和生態水果、蔬菜等。

“這從根本上擺脫了食品安全問題,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證了品質。”李安潮表示,這種模式可以解決單一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實現變廢爲寶創收成,綜合利用美環境的目標;是一種全新的本土生態農業模式,可以爲農村綠色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產業扶貧持續致富奠定產業基礎。

見證生態循環農業革新傳統農業的不只是李安潮。作爲曾在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作的一員,東興區高粱鎮大治村村民陳三元也嚐到了效益的甜頭。

“由於身體缺陷,不適合外出打工。在這裏年薪資2萬多,補貼5000元……一年下來的收益比種田好多了。”說起生態循環農業種植帶來的好處,陳三元連連稱讚。

如今,眼看合作社發展越來越好,但李安潮卻有了新的擔憂。

目前,合作社已經形成了“生態循環養生農業+新農村建設+物聯+互聯網+”的智慧農業創新創業思路,致力於打造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和農林牧漁產品生產、加工、深加工、銷售、物流、服務於一體的商業鏈條,就是資金方面還有困難。李安潮希望,能得到更多政策支持,解決融資問題,幫助更多返鄉人員成功創業。

智慧田園 脫貧致富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纔是富。

近2年來,通過流轉土地和提供崗位,內江市東興區沙壩養殖專業合作社已帶動當地300多戶農戶致富,解決就業100餘人,實現了年產值500萬元以上。同時,幫扶127戶建卡貧困戶代養肉牛,固定分紅達383450元。

其中,家住新屋村1組的李素英就是受益人之一。李素英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丈夫去世,兩個孩子患病需靠藥物控制,光憑她一己之力,實在難以支撐整個家庭的開支。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李安潮便邀請李素英去他的基地務工,一年下來能掙2萬元。加上合作社流轉了她家的土地,每年的保底分紅對於她來說,也是一份不少的收入。

“以前在外面到處打零工,錢沒有掙着,家裏也沒人照顧,現在在家門口就能工作,也方便看孩子。”對於現在的生活狀態,李素英覺得很滿意,從合作社創立到現在,一直在這裏務工。

作爲民革黨員,李安潮在發展企業的同時,充分利用多年在外的社會資源,協助地方政府招商引資。2018年7月,他協助政府成功引進中農聯控股有限公司,打造內江生鮮農產品的電商物流園。同時,積極號召更多的成功人士回鄉投資建設家鄉,把種養殖基地打造爲生態農業生產+休閒度假養生+中國農耕文化親子體驗和文化傳承的一體化模式,力爭讓內江成爲成都、重慶名副其實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

“目前我們正圍繞大小清流河,着力打造一個以生態農業爲基礎,結合康養、休閒、文化、運動一體的現代智慧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村綠色生態產業發展,實現以產業扶貧推動脫貧致富的目標。”李安潮說,政協委員這個身份,給了他榮譽,更有一份責任。今後他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深入基層調查研究“三農”問題,反映社情民意,以更加務實的態度認真盡責履職。(劉 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