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樓

自2003年起海河開發工程,改造獅子林橋、金湯橋、北安橋,陸續建成摩天輪,津門津塔,津灣廣場,海河大變樣。與此同時,李鴻章祠堂、大清狀元劉春霖的狀元樓、金家窯清真寺、恆源紡織公司等文物建築被拆除破壞,萬幸的是,還有一批海河岸邊的老建築保存下來,大體分四類:中國式建築;近代工商業遺蹟;租界教堂及大廈;名人舊居。

大悲院坐落於河北區天緯路,與天津美術學院是近鄰,這是天津中心城區最大的寺院,清順治十五年(1658)始建,康熙八年(1669)重建,寺內有弘一法師紀念堂。

天后宮

天后宮是古文化街上最重要的地標,建於元泰定三年(1326),天津人沒有不知道的。玉皇閣也位於古文化街,始建於明初,面向海河,原有旗杆、牌樓、山門、前殿、清虛閣、三清殿、鐘鼓樓、八卦亭、南北斗樓,現存清虛閣一座,閣內供奉道教神祗牌位,有一尊明代玉皇銅像。

望海樓教堂是西洋建築,近代史上的著名地標,位於河北區獅子林橋,清同治八年(1869)修建,光緒三十年(1904)重建。海河邊另一處重要的西洋建築,是解放北路上的利順德飯店,建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孫中山、蔡鍔、梅蘭芳等都曾在此下榻。

解放橋

海河上保留下來的,還有兩座著名的鐵橋。解放橋前身是老龍頭鐵橋,1923年由法租界工部局新建,1926年竣工,取名“萬國橋”,是海河的LOGO,所有關於天津的宣傳片,都不能錯過解放橋。金湯橋離解放橋不遠,建於1906年,天津解放時在金湯橋會師,所以橋邊有解放天津會師紀念雕塑羣。

緊靠海河的名人舊居,有袁氏舊宅、馮國璋舊居。民國大總統馮國璋舊居建於1912年,相聲表演藝術家馮鞏從小在這出生、長大,所以這裏也是馮鞏舊居,他是馮國璋的曾孫,不過他的小時候,這裏已成大雜院。袁氏舊宅建於1918年,三層,高坡頂,北歐風格,有人說這是袁世凱蓋的樓,其實房主是袁世凱的親信袁乃寬。另外,離海河幾步之遙的舊意租界,還有梁啓超飲冰室、曹禺舊居,都是天津最重要的打卡地標。

袁氏宅邸

馮國璋

馮鞏

海河邊有兩處地標建築比較獨特,都是被拆除後易地重建,勉強留下了歷史痕跡。一是曾公祠,位於紅橋區南運河北路,清同治十三年(1875)爲表彰曾國藩而建,2003年尚存山門、東配殿、正殿。二是李叔同故居,當初在河北區糧店后街60號,李叔同親自在這修建了洋書房和花園,2003年尚存門樓、書房和會客廳外廊。後來糧店后街整個拆沒了,道路也改了,李叔同舊居改建,挪到了海河邊,古文化街對岸。

再有,福聚興機器廠,位於紅橋區三條石小馬路,建於1926年。三條石是華北民族工業搖籃,福聚興機器廠生產農具、水車。英美菸草公司,位於河東區六經路,建於1919年,是當時北方最大卷菸廠,2003年還有老廠房。俄國領事館舊址,位於河東區十一經路,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層俄式樓房。英商牛嗎嗤·勃爾頓舊宅,位於河西區臺兒莊路,建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二層洋房,張學良、李宗仁先後在此住宿。

這些老建築爲海河增色不少,呈現了海河豐厚的人文底蘊,歷史情懷,是文化旅遊的打卡地,也是天津近代發展的見證,讓海河變得更耐看,更有韻味。(文:何玉新)

利順德

海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