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看它的时候,脑子刷屏式地翻腾过N部日本影视剧,有点絮叨、有点诙谐、又有点日常的沮丧......

没有太大的波涛转折,好像生死就是一个镜头切到下一个镜头的事。

我们则是看的时候笑,看完憋不住的难熬难过。

我也就是在这样的情绪里,来来回回读了几十遍。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索,打垮他的毕竟是什么?

究竟他从未遭遇重大的变故,他所埋怨的事情,看起来也都是那么的“普通”和“日常”。

这里,我想起了《奇葩说》里的一个辩题:

终其一生是个平凡的人,你后悔吗?

我们这一代,虽说是物质条件最丰硕的的一代,但同时也是精神世界最空虚的一代。

就似乎朱德庸说的:

“这是一个只有人教我们如何成功,却没有人教导我们如何保有自我的世界。”

从小到大,四周的环境和教育都在提醒着我们要变优秀,要努力超越别人,不要让别人失望。

所有人都在跟你说,你要有目标、你要成功、你要出人头地。

每个人的肩上都扛着厚厚的期望,生怕行差踏错。

而所谓的成功,也早已被社会定义为某种单一的贸易尺度。

什么是成功?

足够多的钱、足够高的地位,或者足够大的权力。

片子《搏击俱乐部》有这样一段台词,如今回想起来,足够戳心:

“广告诱惑我们买车子,衣服,于是拼命工作买不需要的东西。

我们是被历史遗忘的一代,没有目的,没有地位,没有世界大战,没有经济大恐慌,我们的大战只是心灵之战,我们的恐慌只是我们的生活。

我们从小看电视,相信有一天会成为富翁,明星或摇滚巨星,但是,我们不会。

那是我们逐渐面对着的现实,所以我们非常愤怒。”

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平凡逐渐成了绝对的贬义词。

除了分数和 kpi,我们想不到任何能够衡量自己价值的尺度。

我们深陷于世界的同一算法,以社会的成功尺度为目标。

我们害怕平凡,我们惊骇跟着年岁增长逐渐意识到自身的平庸。

由于平庸代表着失败,意味着你不再具备竞争的上风,随时会被环境淘汰。

就犹如遗书里的小剧场:

“你少玩点游戏、少刷点视频,还会这样吗?”

“可...可我确实尽力了呀”!

“那就是你笨,懒,没用,这二十几年家里给你那么多关怀,结果养了一个废料出来。”

“那...咋办?”

“你这样下去肯定延毕了,真丢人,几百万研究生,不缺你这么一个废料,去死吧。”

“那好吧。”

他本质上很像我们每一个人。

曾经怀揣着理想选择走入某个人生阶段,却在现实的捶打中一步步认清现实,一面呐喊着“算了,或许我这辈子只能这样了”,一面内心深处又不敢承认这份平庸。

明明生活也没有太大的恶意,但人就是在这样期待的落差下变得愈发脆弱,愈发担心未来,不敢想象家人、朋友、老师眼里的失望。

所以,可能某天哪个坎迈不过去,索性就不走了、终止了。

否则为什么总有鸡汤写说:成年人的崩溃,老是悄无声息呢。

归根结底,是没有人告诉我们——

实在,人不一定要成功。

想说个故事。

来自我看过的一篇文章:《村里那个臭名昭著的清华生》

1985年,六六叔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一下子,他成了全村人的骄傲。

所有人教育自家孩子,都以六六叔为榜样。

毕业后,六六叔被分去了西安一家电子厂做工程师,村里一下子炸开了锅,怨他不争气,怎么着也得弄个省长当当。

后来,不论是六六叔考上暨南大学研究生,被分进广东省政府当科员,仍是他辞职下海创业,村里皆是一片哗然。

好像他理所当然应当一辈子的天之骄子。

而真正让六六叔“臭名昭著”的,是他下海经商后的失败和久久未成家的笑谈。

从那以后,村里人不再把读书当做一件体面事,六六叔在家乡也成了一桩耻辱。

实在,六六叔哪里是耻辱?

只不过是一群人不能接受一个人高光后的平凡罢了。

六六叔从考上清华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剥夺了不成功的权利。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自身也变得害怕失败。

很早之前看过一部片子,叫:《革命之路》。

影片里,爱普莉和丈夫弗兰克栖身在一处名为“革命路”的住宅小区。

爱普莉是一个追求表演事业的女人,但面前的家庭生活却显得陈腐而了无生趣。

当两人还在恋爱的时候,弗兰克曾经向爱普莉提起过巴黎的旅行,那是一座朝气蓬勃的城市,让人流连忘返、重拾生气希望。

这使得爱普莉对法国产生了种种幻想,她渴想迁居到巴黎,重新开始。

弗兰克实在也早已厌倦自己这份平庸的人员工作,他不愿像父亲一般庸庸碌碌过完一生,便欣然接受妻子的建议。

但领导意外的升职决定和爱普莉的怀孕,却让弗兰克产生动摇。

两人再次大吵了一架,爱普莉怨恨弗兰克的懦弱,对他失望透顶。

第二天早晨,在平静的早餐过后,爱普莉自残般地让自己流产。

当弗兰克赶到病院时,她已经由于失血过多而死去。

实在,巴黎未必就是梦都,它或许是另一条「革命路」。

真正杀死爱普莉的,也不是搬离计划的失败。

而是,惊骇自己的平凡。

成功的人,老是能得到社会最大幅度的曝光,以致于我们误以为这个世界就是这冰山一角。

所以,我们害怕平凡、也不答应失败。

但实际上,我们都忽略了:生活本身就是由几回的成功,外加数百次的失败构成的。

成功背后,绝大多数人都在过着普通的生活。

而这,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人生。

就似乎小时候,我们都是《东京女子图鉴》里的绫,没见过外面的天地。

梦想着成为一个被人羡慕的人,想听别人夸自己“年青、时尚、可爱”,幻想着随便走在东京街头就被星探发现,成为模特或者偶像。

但真正到了东京后,才知道自己在人群里根本绝不起眼。

不论是外貌,仍是天资,甚至是勤奋,自己都比不上很多人。

自己不外是这座城市里,最平平无奇的一个人。

《入殓师》里,大悟梦想着成为一个闻名的大提琴手。

他甚至背上债务只为购买一台心仪的大提琴,但这个梦想跟着乐团的解散而失败。

他终极也只能和妻子一起离开东京回到老家,过着平凡甚至有些落魄的生活。

《立春》里的王彩玲。

她是县城里的声乐老师,固然其貌不扬,却有一副好嗓音,渴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唱到北京、唱到巴黎歌剧院。

她不断到北京求职,坐着最挤的客车,甚至想过攒钱托关系买个北京户口,但最后都逐一落败。

她认命了。

片子最后她领养了一个女孩,在市集里卖起了羔羊肉,不再做梦。

我们都曾自命不凡,也曾心比天高。

但机会总归是留给少部分人的。

哪怕你百分百努力,都不一定能出成绩。

究竟成功是少数人的嘉奖,大部分人用尽全力可能都过着平凡的人生。

那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终将是无用之人?

不是。

我从不以为:平凡就是徒劳,失败就是终点。

《人间小团聚》里,梁咏琪饰演的郭恩恩是个模特,面临中年事业危机。

好不容易有个角色找上门,导演却暗示她要通过跟投资人开房来换取机会。

他一边说服、一边数落郭恩恩:

“你年纪也不小了,到这个年纪,一部像样的作品都没有。

这是个机会,要是再这么浮浮沉沉、一事无成,你这辈子都会是浪费时间。”

郭恩恩尴尬又沮丧。

但没过多久,她又不服气地拿出手机,屏幕上是一家三口的照片。

她告诉导演:

“这是我老公,他很疼我,这是我女儿,她很乖很可爱。

你可以看不起我,哄我去陪老板,但你凭什么以为我一事无成?”

大悟固然没能成为一个大提琴手,但他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入殓师,让逝去的人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王彩玲固然没到中央歌剧院演唱,但她终于有了个女儿,生活有了新的下落。

所以,平凡或失败,都只是种必经的人生状态。

它并不代表你就此一败涂地、一无所有。

我们更没必要强求自己一定要活在他人的价值体系中。

你过得好不好,从来都不需要别人来评断。

把生活比作片子。

我以为所谓成长,就是慢慢意识到自己配角身份的一个过程。

哲学家周国平就说过:

“人生有三次成长:

一是发现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央的时候,

二是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无能为力的时候,

三是接受自己的平凡并去享受平凡的时候。”

实在,平凡本身不是悲剧,无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悲剧。

平凡,也没有那么多可怕的后果。

你不会死、更不会少块肉。

去年大火的台剧《俗女养成记》,就说了这样的道理。

剧里,女主角叫陈嘉玲。

39 岁,一个人在台北打拼,未婚。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生活在台北,但永远成不了台北人的台南女儿,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一事无成。

表面上,她是董事长特助,实在说白了就是老板保姆。

公司里大大小小的各种杂事,都要她来处理,包括老板的风流韵事,她都要跟在后头收拾烂摊子。

固然有男朋友,但两个人在一起,更像是睡在一起的室友。

不外年纪大了,也不敢换了。

终于,由于一个契机,陈嘉玲辞掉工作、甩了男朋友。

邻近 40 岁大关,失业+失恋,陈嘉玲基本是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回到台南的。

但看完整部剧,所有人却都想变成陈嘉玲。

由于不管成功或失败,在她背后总有一个叫做退路的家庭,对她深爱。

嘉玲的爸爸,按我们今天的尺度,也是个失败的男人。

脑子蠢,没什么本事,也不会赚钱。

但他老是尽可能地对妻子好、对女儿好。

同学的爸爸固然有钱、屋子大,但在外面有别的女人,天天回家就是跟家里人吵架。

比起来,陈嘉玲的爸爸会跟她在院子里玩幼稚的游戏,也不逼着她要成绩好。

女儿心情不好,他写贺卡哄她开心:

“亲爱的嘉玲,你永远要像现在一样,那么乐观爽朗和勇敢!”

妈妈就像大多数人的妈妈,有点凶、又有点严肃。

但听到女儿回家,在厨房忙东忙西的也是她。

妈妈对嘉玲曾经也有过期望。

她把爸爸买车的钱拿来买钢琴,又天天坐一小时公车陪着嘉玲去上钢琴课,为的就是她有一技之长。

但女儿其实不是那份料,时间一长,她也清醒、也接受。

终究仍是不能以自己的期待去要求女儿的发展。

奶奶临走前,告诉嘉玲很羡慕她可以做自己,女人不一定非要找个好人家嫁。

她说自从嫁到陈家后,她当了一辈子的陈李月英。

她但愿死后,嘉玲能把她的骨灰撒向大海里,让她自由自在地做回李月英。

这就是陈嘉玲的家人。

嘴上会念叨你要这样、你要那样。

但当你什么都没达到、什么都与之相反的时候,他们又不容许外人说任何一句闲话。

他们会啪啪打脸地推翻先前的理论,告诉你:

你现在这样也不错。

陈嘉玲最后仍是离别了台北,买下了童年时期那栋口口相传的“鬼屋”,重新粉刷。

她不再要求自己要多成功、嫁多好的男人,不再按着成功的尺度去要求生活。

而是随着自己的心走。

所以,接受自己平庸并不是一种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平凡也不代表不幸福。

我们或许没有办法拿到诺贝尔,没有办法斩获奥斯卡,没有办法上电视接受采访,没有办法出书当作家。

我们或许一辈子到头,都是个普通人。

但那又怎样?

人生又不止是卷面上的成绩、报表上的数据、银行里的存款、车前的商标牌。

我们一样有一百种方式,去拥抱生活、掠夺幸福。

我们一样可以在平凡的世界里,做那个不平凡的自己。

我们一样可以做个当真生活的人。

就像陈嘉玲对自己说的:

“这辈子实在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实在很短,短得你没时间再去委曲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所以,比起成功,我更但愿——

我们都能接受这个平凡的自己,做一个平凡却幸福的「普通人」。

全文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