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是中華文化的珍寶,唐代也湧現了一大批傑出的詩人,可謂人才輩出、青勝於藍。不提李杜的光芒萬丈,也不談元白的精絕綺麗,更無須多言晚唐小李杜的精彩絕倫,單是那些二流詩人就足夠驚豔千古。

比如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句句都值得背誦;再如張繼的《楓橋夜泊》,更給人留下了一串串回憶。還有賈島的《尋隱者不遇》,也是不可不讀;羅隱的《蜂》,更是發人深省。不朽的作品數不勝數,卻值得人們細細品味。下面介紹的是劉長卿秋日遠眺,這首五律蒼涼深邃,不愧爲上乘之作。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唐代:劉長卿

古臺搖落後,秋入望鄉心。

野寺來人少,雲峯隔水深。

夕陽依舊壘,寒磬滿空林。

惆悵南朝事,長江獨至今。

劉長卿是唐代著名詩人,曾在隨州當過刺史,而且精於五言詩的創作,後世尊稱其爲劉隨州、或五言長城。他的詩歌多寫幽寂之境、荒村之鄉,比如“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就是讀者最熟悉的名句。

劉長卿隱居後長期居住在洛陽,安史之亂爆發後,洛陽也落入亂軍之手,詩人不得已四處漂泊,後來流亡到揚州一帶。一個秋日的傍晚,詩人登上吳公臺遠眺,他心潮澎湃,於是便寫下了這首弔古之作。

吳公臺原爲南朝沈慶之所築,這裏是指陳將吳明徹重築的弩臺。時逢戰亂,周圍早已變得荒無人煙,其中的一座古寺也遭遇戰火,雖然經過修繕,也顯得殘缺不堪。

作者登臺眺望,首先引入眼簾的是一片蕭瑟景象,枯葉凋零、隨風飄蕩,秋天也被落葉染成金黃,流年更讓秋風吹得滄桑。令人迷茫的秋景,早已在不知不覺中,增添了詩人心頭的孤寂與憂愁。

詩人努力地站得更高,希望可以透過殘枝敗葉,看見遠山和故園。可是他徒有一顆思鄉之心,卻無法得到遠方的絲毫響應。

無奈之下,詩人又將視線收回,不遠處的古寺也因爲亂世,而變得破敗和冷落,不僅遊客稀疏,而且沒有過往那種香火不斷的景象。

兩邊的山峯雖然高聳入雲,但隔着煙霧迷茫的秋水,也更顯幽深。夕陽西下、暮色深黛,秋林映照落日,晚風夾帶寒意,讓人更感到心中悽楚。

眼前色彩絢爛、寧靜曠遠,更有晚霞逸秀、青山綠水,本該令人賞心悅目,可是詩人不但不感到愜意,反而覺得心情極其壓抑。

夕陽照耀古臺,顯得孤寂和空茫;清冷的磬聲,在空曠的林中隱約迴盪,也使人有一種惆悵難言的失落感。很多事物只有失去了,終於懂得珍惜;也因爲內心牽掛、而又無法獲得,才更加迷茫。

詩人經歷的坎坷不可謂不多,但卻從未如此背井離鄉、落魄至極。於是他仰天長嘆,自己還在惆悵南朝之事,可是江水卻從古到今獨自奔流。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着湍急的河流,詩人希望跨過洪流,卻苦於無船可渡、更沒有一座直通未來的橋樑。

縱覽劉長卿的這首五律,充滿曲折的情思,也熔鑄了對人生和時代的淒涼感受。首聯即景生情,抒寫參觀南朝古蹟的感慨;次聯遠近交替,表達對遠離故土的孤寂之情。

頸聯以夕陽襯托舊壘、寒磬映襯空林,傳達出輝煌不再的淒涼。尾聯表達物是人非的悲慨、和世事無常的悽愴。全詩通過“野寺、雲峯,夕陽、舊壘,寒磬、空林”等意象的描寫,展現了一種蒼涼深邃的氛圍,讓讀者覺得言盡而已無窮,不愧爲才子的一篇上乘之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