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花子健

在過去20年,股權投資經歷了萌芽期、起步期、發展期,隨之出現的是三次科技浪潮,分別是PC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以及剛起步的智能物聯時代。

2006年和2014年的前後,是種子期和初創期的兩次投資高峯,分別對應的是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的兩次創業熱潮。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科技互聯網企業實現快速上市,比如瑞幸咖啡從成立到上市僅用時17個月,拼多多從成立到上市用時不足3年。

爲何越來越多的科技互聯網公司走向IPO,背後創業投資市場有了哪些變化?而隨着新技術和創業週期的演進,下一輪的投資熱潮正在伺機而出,投資與創新的機會又在哪裏?

新浪科技就此採訪了國中創投首席合夥人、CEO施安平,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倪正東,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華平,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李竹,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盛希泰,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劉二海,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周煒,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衛哲,M31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仲雷等投資人。

越來越多的科技互聯網公司IPO

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 周煒:

中國的資本市場相對來說是處於初期階段,就像電影《狂野西部》的淘金潮一樣,一夜暴富的機會挺多的。而一個成熟的市場,這樣的機會是不多的。所以,在成熟國家風險投資是追求高回報的一個最好的產品。

但是在中國,在其他領域的暴富機會挺多的,所以就把資金分流了。換句話來說,比如在二級市場打新,有一些人可能會有暴富的機會,這就像之前投資房地產一樣,回報很高,所以很多人就去投資房地產了。

另外一方面來說,是機會主義的情緒更重一些。風險投資的特徵是長期的,要用耐心去創造的一個過程,不是一個投機的過程。所以還是需要市場更加成熟。風險投資其實是一個很脆弱的行業,需要很完善的生態環境,這個環境就包括要有一批投資機構或者LP,需要有耐心,長期持有追求長期回報,而不是被一些短期的利益去誘惑。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 劉二海:

在過去的7、8年時間裏,二級市場容量非常之大,基金規模也非常大,相對的一級市場也一直都在擴容。最標誌性的事件是軟銀1000億美元的基金,而老牌的投資機構橡樹資本的規模也才1000億美元。所以你可以想象一級市場擴容到什麼程度了。

一級市場的擴容也導致了跟二級市場之間的互動。比如說,原來在二級市場上市的公司,剛上市的時候也就是幾億美元的市值,然後培養成很大的公司。但是現在,可以發現幾十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在私有的募資當中是很多的。過去,上市之後市值達到10億美元那就很不得了了,但是現在一級市場很多公司估值就到了幾十億美元。

一級市場擴容之後,二級市場和一級市場之間的互動也在發生變化。一級市場擴容之後,二級市場對有些項目就不接受了,因爲價格實在是太高了,Uber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兩者之間的互動的結果就是,二級市場把一級市場的價格推低了一些,因爲二級市場也不能都允許在一級市場的項目在增長很慢的階段才前來募資。

一級和二級市場之間的博弈和互動,如果說過去的階段是一級市場的擴容,到了目前則是進入第二個階段,也就是彼此的互動。

國中創投首席合夥人、CEO 施安平: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非常活躍,主要是得益於科創板,起對中國資本市場的意義、對整個創業投資的意義是歷史性的。資本市場只有完全市場化發展,纔有真正的活力。

由於科創板和註冊制逐步退出,創新創業的氛圍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因爲,過去的科技型創業企業上市時間被拉得很長,高風險和長週期導致很多科技型企業走不到上市,中途就夭折了。而科創板實實在在爲這些企業提供了直接融資的平臺。

我個人認爲,科創板一方面是爲科技創新企業創造了條件,更重要的是對中國資本市場全面實行註冊制搞了一塊試驗田。今年創業板註冊制的推出,不光是試驗田成功了,中國資本市場的中試也成功了,接下來我們期盼的是全面註冊制的落地。

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年融資大幅度的增加是正常的,也是可喜可賀的。我們就是要不斷的加大企業在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這纔是對創新創業、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最直接的幫助。

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 華平:

註冊制意味着只要有公司想上,只要有成交商、有投行推動,那麼它就可以上市。這是理論上的,但實際上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在任何一個板塊、創新開始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嘗試和調整的過程。註冊制一上來,很多公司都會上,但是投行也還是要把關,挑好的企業來上市,所以實際上也還不是真正的註冊制。

二級市場上了太多以後,資金能不能有那麼多?能不能支撐股價?我相信國家政策指導人的大智慧。我覺得有幾個方面,一個是資金的來源原來有很多限制的,現在不光是二級市場金融政策的話題,還有險資是不是可以進來?養老金是不是可以進來?是不是可以有海量資金能進入這個市場?我相信這裏面一定有一個話題。

第二,現在很多外資也允許了一般來講,剛開始可能會調整,其實我們也在研究過去一段時間科創板的情況。一開始它的換手率很高的,到後面平穩多了。這意味着什麼?可能過段時間二級市場的投資人也很理性了,不會蜂擁而上追那些公司給出很高的溢價,本身就會有價格的調整。

只要上市公司在合理的價值範圍裏,中國的資金和海外的資金是不少的,流動性也是很強的。現在科創板和創業板的體量還沒那麼大,而一個成熟的板塊一定可以走到三千至四千家公司。後面再上市就是市場行爲了,蜂擁上市後估值不狗,那很多公司就選擇不上了,乾脆賣掉,這就產生了併購。

這就是配套,一個是上市,一個是再融資,提供很多併購工具。以後可能到一定階段,二級市場的公司針對中國企業的體量可能會穩定在幾千家,或者不到上萬家,這樣它的流動性、資金的來源應該會達到一個平衡點。

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 李竹:

作爲一線的早期投資機構,我們一直關注創業的天使階段,在這方面我們的投資力度並沒有減少,實際上今年跟去年、前年是差不多的。一線的投資機構在非常踊躍的投資,比如產業互聯網、硬科技,大家都在非常積極的投項目。尤其是第二季度,我們看到整個投資行業反彈力度非常大,所以我們非常看好未來一段時間整個投資的趨勢與方向。我覺得一級市場是一個值得深耕和去做的方向。

從二級市場來說,科創板、創業板的推出給早期機構一個新的退出通道,不一定非得從一級市場上全部退出,很多項目可以從二級市場上退,這對於早期投資,包括VC、PE的投資都有推動作用。我們國家在這方面開閘放水以後,資本市場又爲我們的產業和科技行業升級進步帶來新的推動力,這是非常重要的,也抓住了一個關鍵點。

資本與創新的下一個機會

愉悅資本創始及執行合夥人 劉二海:

我們看好基礎設施的兩個方面,一個是基礎設施的構建,比如說我們投資了半導體和機器人公司,是一些純技術的公司;第二個就是利用基礎設施重構大的行當,比如能鏈和蔚來等等。

蔚來汽車爲例子,他們促進兩部分力量發生了變化,其一就是汽車行業的新能源化,這是在行業內的變化;第二就是自動駕駛和智能化。

技術構建了社會的基礎設施,而新的基礎設施對於行業的重構會帶來兩個方面的結果,一個是行業本身沒有發生變化,就是被基礎設施改變了;第二就是這個行業本身也是在發生變化。兩股力量就形成了對於這個行當的重構。

創世夥伴資本創始主管合夥人 周煒:

過去20年,我們作爲技術投資人,其實大量的投資成功不是在技術,而是模式。所以,過去20年互聯網我總結就是一個詞——建立連接。

建立連接建立到20年以後,它解決了很多效率的問題。但是很多行業一些根深蒂固的,瓶頸的問題是連接解決不了的,比如雲端的東西解決不了地上現實的問題。

現在更大的機會在於怎麼樣結合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的技術,比如已經被說爛的了人工智能,甚至國外的To B的模式裏雲端SaaS這個模式在中國也必須要做變化,不能全做雲端,要更深入介入到一個行業的模式重塑裏面去,比如說不能僅僅爲一個行業建立服務,而是要研究一個行業,並且依靠更有效率的路徑引導這個行業去完成重塑,把整個行業改造一遍。所以相對來說,我們更看重怎麼樣通過技術來實現倍增效益,解決這個行業的瓶頸問題。

洪泰基金創始人、洪泰集團董事長 盛希泰:

其實這個行業同質化很嚴重,包括美國的投資機構,中國的投資機構都在投那些賽道。我們主要投三個主要方向。

第一是大科技,包括硬科技、軟科技,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製造等等,佔我們整個投資比重的50%。我認爲過去這麼多年我們能夠以各種手段去搞點技術過來,但是但從去年開始,這個機會就沒了。

對投資者來講需要支持國家的主流方向,本身投資回報也非常可觀。我們50%的錢會往大科技投資,這是我們主流的一個投資方向。

第二是消費。現在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幾乎所有的主流母基金好像不提科技就不正確,所有的主流母基金都在投科技,消費基金根很少有人投。

9月28日,我們在武漢開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會。現在武漢已經完全恢復到去年的水平,到處堵車,所有門店都是排隊。中國人這方面很厲害,消費能力太不可思議。中國現在有90後、00後崛起之後,他們的消費習慣是跟50到80後都不一樣,因爲他腦子裏沒有約束,沒有短期經濟的概念,他不會想到量入爲出。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消費潛力是不可思議的一個市場。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在中國,你千萬不要站在你的圈層看世界。”中國14億人口,可能分成100個圈層。投資人爲什麼投拼多多?說實話一開始大家看不起拼多多這種賽道、這種模式,但它的結果是最成功的。中國消費市場太過複雜,你會發現未來的消費潛力層出不窮,機會非常之多。

第三,大家都在討論生物醫藥、醫療器械。過去20年,我們在搞IT,全球所有的生物醫藥企業前20名根本沒中國,前50名也沒中國,這就很可悲。疫情給我們上了一課,這個東西是能滅絕人類的,是可以對人產生最直接的攻擊的。生物武器超過任何武器,我們沒有任何致命武器在手上,全在歐盟和美國人手上。

所以,我覺得中國最大的短板還不是科技,而是生物製藥。我們跟健康相關的科技主題是最缺的。在其他科技主題上,華爲僅僅是一個代表而已,華爲後邊有很多的科技企業在中國都很厲害,專利實際數量遠遠超過美國。

清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倪正東:

永遠都有下一個機會,未來不止是一個機會,而是有很多機會。投資界不變的東西就是“變化”,擁抱變化是所有投資人認同的事情,變化中的不確定性也是投資界的魅力所在。

國中創投首席合夥人、CEO 施安平:

國中創投承擔了國家中小企業發展資金的管理任務,我們一期資金60億規模的投資期已經結束,累計投了141個項目。我們真正感受到了中國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科技企業這幾年的發展。

從我們自己走過四年多的時間來看,我們還是堅持做早期投資,堅持對國家重點扶持的科技攻關方向,特別是在一些卡脖子的產業上的佈局是成功的,無論芯片還是芯片設計工具、芯片製造工具及其設備,還有生物醫療、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都給中小企業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對於國家戰略的支撐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下一步,國中創投馬上要完成二期資金的募集,並且我們未來面對的機遇更好、更大。一個是科創板、創業板的註冊制已經非常成功,這爲我們下一步的投資聚集更多的社會力量、聚集更多的創新企業,使投資更加順暢。

隨着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及中國資本市場全面註冊制的推行,也會有更多的創業者願意加入到這個洪流當中。當然我們希望通過國家政策的引導,讓社會更多的長期資金願意參與到創業投資中來。或者隨着政策的落地,中國投資人對創業投資的理解,吸引更多長期資本的進入,對這個行業來說是一個更大的機遇。

軟銀中國資本管理合夥人 華平:

科技創新的春天到了。軟銀中國資本成立於2000年,剛開始大部分都是投的互聯網企業,以消費、商業模式爲主導。現在基本上都是技術投資。往前看技術創新科技公司一定是大方向。雖然我們的經濟發展了這麼多年,但還是有很多公司,特別是核心技術公司還是處於落後階段。

技術公司不像互聯網公司,技術公司需要很長的研發週期,所以我覺得未來10年至20年一定有技術公司的黃金時代。

軟銀中國資本還是聚焦幾個方面,整體戰略圍繞技術公司來展開,具體來說一方面我們專注於信息技術方面,包括AI等信息技術公司。第二是大健康,大健康是目前發展非常健康的板塊,也是投資力度不斷增加的板塊。

英諾天使基金創始合夥人 李竹:

我們一直關注先進製造,包括機器人、商業航天、芯片等。現在國際大環境,包括內循環和外循環都造成一個事實,就是我們必須重構自己的供應鏈,這就帶來很多新的創業機會,包括芯片。目前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很多國內廠商都願意採用國產芯片,這樣環境就變得更好了,所以我們認爲這裏面有很多新的投資機會。

另外我們也非常看好新材料,因爲現在很多基礎研究,最後泡出來的結果就是新材料,比如半導體、航天用到的高端碳纖維材料、智能手機的防水材料等等,這些材料都有非常大的潛力。雖然它們的門檻比較高,但一旦做成之後前景也會非常好,所以我們非常看好新材料。

第三是生命科技,這是我們在持續關注和加大投資力度的方向。在消費方面,我們相對比較看好國內的新品牌和新的消費推廣方式,比如直播帶來的機會。

嘉御基金創始合夥人兼董事長 衛哲:

外界一直認爲嘉御基金在消費領域的投資很強,但我一直說我們是To C、To B通喫、軟硬兼施的基金。消費領域的技術和環境在變化,但它的本質沒有變,還是人場。

我們必須關注新人羣的變化,就是95後爲代表的新的消費人羣。我們要關注貨的變化,貨裏邊我們特別看好相對快消和相對耐用,我們看好的是器材加耗材的組合。至於場,我們說一個場要具備在線能力和到家能力,我們覺得中型的場是最沒希望的,要低頻高客單價的場景,並且這個場要足夠大,而高頻低客單價的場要足夠小。

所以無論是從人的標籤,還是貨的標籤,還是場的標籤,我們有一個方法論,這8個標籤給我們打中6個,那就是以後的千億級的公司了。

從現在開始的未來10年,中國至少有100家市值能夠過千億的新消費、新零售公司。我們也相信中國會有100家市值過100億美元的企業軟件和企業服務公司,我們還相信中國還會有100家硬科技公司的市值門檻也邁過100億美元。即三個“100家”,這也是我們佈局的三大領域,希望未來在這三個“100億”當中,嘉御基金至少各有10家。

M31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 仲雷:

在很多領域中很多非常優秀的企業在跑出來,比如消費領域,中國企業利用供應鏈上的強大能力提高效率。今天我們的工廠跟世界很多工廠相比是非常厲害的,我們非常重技術,能爲客戶做需要的產品,定製的產品,甚至可以做柔性的供應鏈,有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具體的生產中被廣泛的應用。產業鏈、供應鏈驅動中國的企業能夠把他們的產品賣到全世界,我們已經見到在消費,包括3C、服裝等領域,在非洲、亞洲、甚至歐洲都有我們企業的身影,而且做得非常好。

醫療醫藥現在的發展也非常快,因爲從制度上有很多正確的激勵,所以我們在醫藥方面做到了不僅在中國是最好的藥,而且在世界也是最好的藥。在效率、安全性和藥效上都能看到非常令人興奮的結果,所以這方面也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當然,我覺得中國未來最大的機會在於整體效率的提升,我們不再需要依靠人口紅利、收入紅利來選擇投資的標的。將來中國的企業再往下面走,是每個企業都變成更聰明的企業、更有效率的企業,特別是在軟件、人工智能等方面有重大的創新。

我認爲未來15年、20年不是美國的企業,而是中國的企業,比如在SaaS上,用最好的軟件技術推動各個行業巨大的、深刻的發展,這是未來中國最大的動力,中國企業也因此能走向世界。

我們M31資本看企業的時候,雖然是在看中國企業,但是我們會把它跟全世界的企業放在一起相比,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它是否是先進的。而作爲一個投資者一定要幫助這家企業,把世界最好的資源集聚到其身邊,並幫助它們理解很多不知道的東西。比如在新市場如何跟監管打交道,在新的市場如何融資,如何跟當地的社區、渠道打交道等等。

IDG資本合夥人 牛奎光:

硬科技在未來十年是很好的投資機會,它需要長期研發投入和持續積累,才能形成原創技術,這種原創目前在中國變得越來越有必要。同時要區分是效率驅動的供給側改革,還是資源分配驅動的生產關係改革,這是不同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