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縣是2018年黑龍江省第一批、2019年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自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以來,通河堅持以實踐活動爲載體,努力發展鄉村經濟、大力推進鄉風文明,農村面貌煥然一新,一幅村民富、村莊美、村風好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徐徐展開。樺樹村先後榮獲全國綠色小康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最美村鎮“精準扶貧典範獎”等榮譽,併入選全國首批村級“鄉風文明建設”優秀典型案例。

強化教育引導,打造幸福文明村。一是抓平臺搭建。從解決農民精神動力入手,利用黨員遠程教育平臺、百科新知大講堂、好人好事紅黑榜等載體,搭建羣衆學習平臺,常態化開展道德文化教育、政策法律宣講等活動。二是抓評比創建。開展“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最美庭院”、身邊好人等評比活動,引導村民積極參與,弘揚時代新風。評選“樺樹好人”29名,徵集篩選“家規家訓”100餘條。三是抓志願共建。建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組建老年志願者、巾幗婦女志願者、少年兒童志願者3支分隊,現有成員近300人,開展志願活動100餘次。細化志願服務激勵措施,實行好人積分卡制度,鼓勵村民主動參加志願服務。

完善基礎建設,打造環境美麗村。一是改善人居環境。主街全部實現硬化、綠化、亮化。栽植樺樹、雲杉等綠化樹木4500餘棵、花卉4萬餘株,建設傳統文化宣傳牆1000餘平方米,更換鐵柵欄8000延長米,安裝太陽能路燈72盞,改廁240戶。村內垃圾實行戶分類、村收集和鎮轉運、縣處理。二是完善服務設施。建設便民浴池和便民食堂,免費爲村民提供洗澡和理髮服務。改造仁孝文化廣場5000餘平方米,安裝健身器材20餘套,經常性組織廣場舞、秧歌比賽和播放露天電影等活動。新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360平方米,通過公共法律服務室、青年之家、童心港灣、青年電商創業基地等服務於村民。三是健全管理機制。發揮村民主體作用,實行黨員帶頭包街,主動承擔環境衛生日常管護任務,定期公佈紅黑榜名單,增強村民愛護家園的主動性和責任感。

弘揚傳統文化,打造仁孝主題村 。一是營造文化氛圍。修建百善圖、仁孝長廊、二十四孝文化街及村訓石等傳統文化景觀,設置道德教育警示牌20餘處,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展示圖板、標語百餘處,以傳統文化潛移默化教育引導村民。二是強化制度約束。修訂村規民約,創作《仁孝歌》,形成村訓,規範村民言行舉止。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開展“立家規、傳家訓、樹家風”活動,以良好家規家風形成和諧村風。三是開展主題活動。將每年9月12日定爲樺樹村仁孝節,爲老人慶百壽宴,弘揚孝老敬老美德。成立“村仁孝愛心基金”,幫扶貧困家庭和孤寡老人。協調社會力量改造老年活動中心,舉辦莘莘學子表彰大會、醬香文化節等活動,豐富村民文化生活。四是推進移風易俗。由村裏老幹部和有威望的黨員擔任紅白理事會會長和會員,不準大操大辦。村幹部向全村人民承諾,帶頭遵守有關規定。開展“美麗鄉村 婚事新辦”宣傳教育,倡導節儉、迴歸傳統、婚事新辦。

聚焦產業發展,打造生活富裕村。一是強培訓。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爲主陣地,組織開展大果榛子、食用菌、水稻種植等技術培訓20餘次、400餘人。多次組織村民到外縣及農科院參觀學習,開拓農業發展思路。二是育產業。探索“生態變產業”路徑,確立大果榛子、木耳種植、棚室採摘三大特色主導產業和秸稈處理、果樹種植、庭院種養殖經濟三大輔助產業。全村大果榛子100畝、食用菌、草莓、櫻桃、有機蔬菜基地80畝,林下養殖20畝。三是促增收。推動“綠色+”產業升級,實現村民合作社入股分紅、農產品銷售、就近務工“三重收入”,全村年人均增收3000餘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真正在綠水青山中找到了“金山銀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