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東晉是一個最講究出身的時代,也是門閥士族發展的巔峯。在東晉建國初期,就號稱“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皇族司馬氏和頂級門閥琅琊王氏共享東晉的天下。東晉一朝的政治可以說是“門閥執政,皇帝垂拱,流民出力”,也就是說軍政大權完全由那些門閥把握,連皇帝也只是垂拱而治的擺設。

在大大小小的門閥士族中,東晉初年最強的兩家就是琅琊王氏和潁川庾氏。這兩家門閥的代表王導和庾亮都曾經是手握東晉軍政大權的人物,一時風頭無二。但除了王導和庾亮之外,東晉政壇的三巨頭中還有一人,此人雖然不是門閥士族出身,僅僅出身寒門,但卻是憑藉自己的才幹,是三巨頭中實力最強的一人。

此人,就是鎮荊州九年,一手平定蘇峻之亂的盟主陶侃。

陶侃出身寒門,他的父親是孫吳的武將,邊遠之地的寒門武人,在寒門中都是邊緣化的,更何況還是孫吳亡國之餘。因此,陶侃早年雖然才幹過人,但是在西晉士族把持朝政的環境裏,完全沒法發揮出自己的能力。但西晉皇族司馬氏爲了爭權奪利,自相殘殺,釀成了八王之亂,導致天下大亂。俗話說,亂世出英雄!天下大亂這讓有才幹的人得以脫穎而出,陶侃正是其中之一。

當時的荊州刺史劉弘徵辟陶侃爲南蠻長史,這是陶侃崛起的開端。劉弘本人就是大士族出身,他和晉武帝司馬炎私交極好,但他沒有因爲陶侃的出身就看不起陶侃,反而非常賞識他,經常對他說:當年鎮南大將軍羊祜是荊州刺史的時候,我是他的幕僚,他經常說我會日後成爲荊州刺史。現在在我看來,你日後也一定能繼承老夫的地位。陶侃在劉弘手下,平定各路叛軍,戰功赫赫,成爲荊州軍事方面的頭號人物。

這時東晉建立,琅琊王氏的勢力急劇膨脹,所有內外方鎮,都被王氏子弟佔據。大將軍王敦忌憚陶侃的功勞和能力,排擠陶侃,把他打發到了廣州。但陶侃並沒有蟄伏太久,王敦起兵造反失敗,陶侃得以回鎮荊州。因爲王敦造反,所以琅琊王氏的勢力受到了很大打擊,中樞權力落到了潁川庾氏的庾亮手中。

但庾亮嚴刑峻法,逼反了流民帥蘇峻、祖約,叛軍實力強勁,一路攻入建康。庾亮狼狽出逃,尋求陶侃的庇護,王導則留在首都陪護小皇帝。於是,陶侃被庾亮和地方實力派溫嶠推爲盟主,擊敗蘇峻,一舉平定內亂。憑藉這等再造社稷的功勞,陶侃獲得了“超居外相”的巔峯地位,陶侃獲封太尉,與司空庾亮、司徒王導並列爲東晉三大巨頭!並在上游保持了對下游琅琊王氏、潁川庾氏等門閥的強力壓制。

陶侃死後,東晉就再也沒有出身寒門能躋身權力核心的人了,直到東晉末年寒門出身的劉裕廢掉東晉皇帝,自己當皇帝。陶侃也就成了東晉一代絕無僅有的人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