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位于塘沽区东沽,海河入海口处,素有海门古塞之称,即津门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来即为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门,北有大沽”一说。大沽炮台始建明朝嘉靖年间,为抗击倭寇开始驻军修堡垒。在中国近代史中,大沽炮台更是成为我国重要的海防屏障。

现保存较好的是“威”字南炮台和“海”字老炮台两座遗址,其他炮台已荡然无存。台内用木料,外用青砖砌成,白灰灌浆非常坚固。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台。后不断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台五座、土炮台12座、土垒13座,组成了大沽炮台群,形成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清咸丰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为钦差大臣镇守大沽口,对炮台进行全面整修,共建炮台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

近百年来,大沽口炮台饱经沧桑,几经兴废,它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铁证,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历史见证。1988年,大沽口炮台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又以“津门古塞”之誉被评为“津门十景”之一,并确定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海河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起自天津西部的南运河、子牙河相交的三岔河口西,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0多千米。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五条干流和300多条支流。河脉纵横交错,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铺在华北大地上。

海河流域东临渤海,南界黄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内蒙古高原南缘,地跨京、津、冀、晋、鲁、豫、辽、内蒙古八省区。流域面积为31.78万平方千米。其北部和西部为山地和高原,东部和东南部属于华北平原。据历史记载,海河频发洪涝灾害,因此对海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新中国成立后,采取多种措施治理海河。

如今一个围绕海河而形成的集观光、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板块已初具规模,海河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已初显成效。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三条石大街、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繁荣兴起。

海河作为天津的发祥地和母亲河,孕育了城市的文明,记载着天津的沧桑和发展历程,又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日渐勃发的人力重新造就了天津在全国各大城市中的显赫地位。

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