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位於塘沽區東沽,海河入海口處,素有海門古塞之稱,即津門海防要隘之意。自古以來即爲海防重地,素有“南有虎門,北有大沽”一說。大沽炮臺始建明朝嘉靖年間,爲抗擊倭寇開始駐軍修堡壘。在中國近代史中,大沽炮臺更是成爲我國重要的海防屏障。

現保存較好的是“威”字南炮臺和“海”字老炮臺兩座遺址,其他炮臺已蕩然無存。臺內用木料,外用青磚砌成,白灰灌漿非常堅固。這是大沽口最早的炮臺。後不斷增修加固。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已建成大炮臺五座、土炮臺12座、土壘13座,組成了大沽炮臺羣,形成較爲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清咸豐八年(1858年),僧格林沁作爲欽差大臣鎮守大沽口,對炮臺進行全面整修,共建炮臺6座,其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別以“威”、“震”、“海”、“門”、“高”五字命名,寓意炮臺威風凜凜鎮守在大海門戶的高處。

近百年來,大沽口炮臺飽經滄桑,幾經興廢,它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鐵證,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抗擊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歷史見證。1988年,大沽口炮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又以“津門古塞”之譽被評爲“津門十景”之一,並確定爲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海河位於華北平原東北部,起自天津西部的南運河、子牙河相交的三岔河口西,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0多千米。它的上游有南運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運河五條幹流和300多條支流。河脈縱橫交錯,像一把巨大的扇子斜鋪在華北大地上。

海河流域東臨渤海,南界黃河,西起太行山,北倚內蒙古高原南緣,地跨京、津、冀、晉、魯、豫、遼、內蒙古八省區。流域面積爲31.78萬平方千米。其北部和西部爲山地和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屬於華北平原。據歷史記載,海河頻發洪澇災害,因此對海河的綜合治理和開發就顯得尤爲重要。新中國成立後,採取多種措施治理海河。

如今一個圍繞海河而形成的集觀光、購物、餐飲、娛樂爲一體的綜合性旅遊板塊已初具規模,海河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已初顯成效。運河經濟文化商貿區、三條石大街、古文化街海河樓商貿區繁榮興起。

海河作爲天津的發祥地和母親河,孕育了城市的文明,記載着天津的滄桑和發展歷程,又憑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日漸勃發的人力重新造就了天津在全國各大城市中的顯赫地位。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