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逢迎,高朋满座。10月20日,以“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新商机 谱写广西开放发展新篇章”为主题的第二届“一带一路”侨商侨领交流合作大会(以下简称侨交会)在南宁隆重开幕。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名侨商侨领和企业家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大家相互交流,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新商机。

此次“侨交会”的主题是“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新商机,谱写广西发展新篇章”,在大会共享广西发展新机遇新政策专题会议环节,自治区民政厅、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此进行了专门推介。

广西成大健康产业发展热土吸引投资近3000亿元

广西已形成发展大健康产业的热土,一大批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广西已引进大健康产业重大项目170多个,总投资近3000亿元。拥有“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的广西,发挥生态资源和毗邻东盟的区位优势,加速布局辐射东盟的大健康产业。广西将大健康产业作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举措和推进健康广西建设的重点工作,以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医药、健康食品、健康制造、健康管理等为重点方向,积极打造开放合作新高地。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指挥部大健康产业部召集人、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学庆介绍,广西积极落实中央赋予的三大战略定位,依托独特的康养资源优势,在全国首创“一核四区”全域性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南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核心,以桂西、桂北、北部湾和西江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此外,广西还将打造一批特色养生养老小镇,建设一批健康养老服务综合体,打响“长寿福地·壮美广西”品牌,打造健康养老胜地;打造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和南宁、桂林、梧州、玉林及北钦防沿海城市五大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示范高地等。

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

广西创新工业发展理念,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配套能力较好的工业体系。截至2019年底,广西工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其中,广西的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汽车、 机械制造、高端绿色家居五个产业在“十三五”期间已跃居全国前列,有望在“十四五” 期间打造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基地。目前,广西已经形成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汽车、高端金属新材料、高端绿色家居等九大产业集群。截至2019年,广西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油、煤、气、盐” 并进的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以北海、南宁、桂林3个城市为区域中心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区,机械制造拥有工程机械、内燃机、电工电器、农业机械、仪器仪表等较为完备的制造体系;碳酸钙行业产能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是中国碳酸钙产业四大生产基地之一;基本形成了从整车、零部件到销售及品牌的汽车全产业链。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陆爱平介绍说,广西将在“十四五”规划期间,重点围绕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把北部湾沿海石化产业基地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石化基地;重点发展手机、新型显示、电声产品产业链,力争形成体系完整、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国内一流的汽车品牌,力争将广西建成全国主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以及面向东盟的主要汽车出口基地等。

西部陆海新通道打造开放发展新支点

广西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通过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信息港和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将成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 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2020年1-9月,北部湾港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3174列、增长109%;北部湾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51万标箱、增长34.9%。中越(南宁至河内)跨境直通班列累计开行108 班、增长200%。此外,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已成功举办16届,已经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南宁渠道”;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等平台作用不断提升;以“两区多园”促进国际经贸与产能合作;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广西参与建设的国际合作园区达20多个,覆盖东盟10国。截至今年9月末,广西跨境人民币结算总量超过1.2万 亿元,结算规模排西部边境省区第一。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一级巡视员黄汝焜介绍,广西将着眼服务于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互联互通、产业合作、贸易升级、金融开放等为主攻方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高水平建设“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深化拓展“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

构建“三地两带一中心一基地”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

广西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等文化旅游资源。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医疗养生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上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广西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等品牌创建以及文旅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大力构建“三地两带一中心一基地”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其中,“三地”即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滨海度假胜地、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旅游胜地,“两带”即中越边关风情旅游带、西江生态旅游带,“一中心”即南宁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一基地”即为中国—东盟(柳州)旅游商品与装备制造基地。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赖富强介绍说,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有力举措,包括降门槛,保用地,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旅游服务业准入制度。减税费,强金融,全面落实支持文化旅游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在企业用电、用气、用水价格上给予优惠。建机构,抓项目,成立广西大健康和文旅产业工程指挥部,从政策、土地、金融、招商推介等方面优先给予重大项目支持。目前,万有(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扶绥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北海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桂林雁山融创(万达)文化旅游城、防城港江山半岛大健康和文旅项目集群等一批投资超百亿的项目已落户广西。广西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大项目,打造大品牌,形成大产业, 提升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推动文化旅游发展迈上新台阶。

共享自贸试验区新机遇

2019年8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我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自贸试验区,也是全国第一个在少数民族自治区设立的自贸试验区。一年来,广西已形成重大改革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各类资源要素向自贸试验区集聚的良好态势。自治区商务厅自贸办专职副主任谭秀洪介绍说,广西紧密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需求,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水平,以制度创新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如今已经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做到了“六个率先”,即率先出台《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率先出台《支持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率先完成首批省级行政权限下放;率先完成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试点;率先完成国际知名第三方营商环境评估;率先集成线上线下“一站式”“一窗受理”政务服务。此外,广西自贸试验区在吸引跨境物流、跨境贸易、跨境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年来,自贸试验区新设企业突破1.2万家、企业总数超过1.6万家,是挂牌前4倍;外贸进出口额超1400亿元,占广西同期总额30.9%,实际利用外资1.64亿美元,占广西同期总额13.3%。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高度重视首府南宁与北部湾(钦州)国际门户港、崇左中国—中南半岛陆路门户的科学联动、错位发展。三个片区已明确主导产业开放型经济发展方向。“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高潮已经形成,将共同打造成本最优的跨境产业链,共同打造最安全便利的跨境供应链,共同推动跨境服务链升级发展。” 谭秀洪说。

“三大三新”产业蕴含着巨大合作商机

202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大力开展“三企入桂”活动,从内涵和构成来讲,侨商侨领都属于“湾企入桂”和“民企入桂”的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推进“三企入桂”、推动广西加快发展的重要力量。自治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陶德文介绍说,广西投资优惠政策多重叠加,相继出台《广西招商引资激励办法》《关于切实加强我区利用外资工作的通知》等多条优惠政策措施,如对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企业招商引资项目,按项目当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的1%给予项目业主一次性奖励,单个项目奖励资金最高可达3000万元。对引进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进行奖励,在全国省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中属于首创。此外,广西还在减税降费、财政支持、用电、土地、人才用工等方面汇集众多优惠政策。为让客商放心投资、安心经营,广西还持续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狠功夫。2019年广西成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中获表彰的唯一西部省份,《广西壮族自治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已于2020年7月1日起施行,全面对接国家《条例》,细化落实条款。陶德文介绍说,广西持续发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已经构建起了项目代办平台、政企沟通平台和投资投诉平台,积极出台有效政策措施,大幅提升政务效能,大力度降低要素成本。

来源:华声晨报

相关文章